30年來,山東省貫徹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結合本省實際,發揮區位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開放型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并探索出了眾多擴大開放、提高國際競爭九的寶貴經驗。改革開放30年,山東省開放型經濟發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
對外開放的戰略地位不斷強化
作為沿海省份,山東省先后把握住沿海開放,鄧小平南巡、加入世貿、全球產業轉移等歷史性機遇,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戰略措施。從起始的東部開放,西部開發、東西結合,共同發展到全面開放、重點突破、梯次推進、東西結合、加快發展的實施,從經濟國際化戰略到把外經貿作為山東省經濟工作的三大亮點之一,從突出重點、全方位、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到”深化日韓、提升東盟、突破歐美、拓展非洲的全面開放戰略,體現了山東省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開放的觀念不斷提高,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在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強。
為了深入貫徹改革開放發展形式,山東省不斷優化對外開放的綜合環境,堅持不懈地加強環境建設,30多年來,山東省經濟發展的軟硬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基礎設施投資建設,交通、通信,能源,現代物流,市場等方面明顯改善,為對外開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下大力氣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加強政府的服務意識,推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真正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作風,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實行“一站式”審批和“一個窗口”服務,簡化了審批程序,減少了審批事項,提高了行政效率,強化了政府的服務功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完善,資本、產權、技術、信息、人才、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市場更加健全,信用體系逐步建立,形成了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優化人居和人文環境,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大了醫療、教育、文化、休閑、旅游、娛樂等設施建設,完善了與國際接軌的涉外服務設施,提高了對國內外客商的吸引力,形成了對外開放的濃厚氛圍。山東省在重視制造業開放的同時,不斷加強農業國際合作,現代農業發展和農產品出口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加快推進服務業開放,基礎設施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目前,對外開放已經從第二產業擴展到第一、三產業,從引進資本擴展到引進先進技術、科學管理和高素質人才,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領域。各級政府以開放的視野規劃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開放的辦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激發了全社會蓬勃發展的活力。
全面開放的整體格局基本形成
從沿海到內地,山東省對外開放梯次展開,不斷深化。東部沿海的青島、煙臺,威海等市發揮優勢,重點加強與日、韓的經濟聯系和合作,大規模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電子、汽車、造船,化工等領域引進了一批重大項目,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框架基本形成,成為山東省對外開放的高地和經濟發展的龍頭。濟南市發揮省會城市優勢,大力推進服務業的發展,省會城市圈建設成效明顯。濰坊、淄博、日照、濟寧、臨沂、濱州、菏澤等市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產業升級、引進跨國公司、外貿出口,境外上市、農業對外開放等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開放型經濟的活力明顯增強。山東省把經濟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主陣地,規劃建設了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家保稅區、6家出口加工區、145家省級經濟開發區,15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70家省級以上各類園區已成為山東省先進產業的集聚區、對外開放的示范區、科技創新的先導區和現代化的新城區,進出口額和實際利用外資占山東省的50%以上。2007年,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體兩翼”和海洋經濟戰略。“一體”城市將提升開放層次,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增強核心競爭能九南北“兩翼”城市將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擴大開放領域,發揮各自在資源、產業、勞動力方面的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梯度轉移,培植特色產業。目前,山東省基本形成了以青島為龍頭、以半島城市群和省會城市圈為支撐、以經濟園區為載體,以產業開放為主要內容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對外開放的領域向縱深發展
山東省在重視制造業開放的同時,加快推進服務業開放,基礎設施和現代服務業成為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對外開放工作由引進外資發展到走出國門,開展多方位經濟合作,使對外開放的領域向縱身發展。
從2000年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山東省境外投資業務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境外投資結構從貿易型向生產型轉變,境外生產類企業成為山東省對外投資的主體。截至2007年底,山東省累計設立境外企業1480家,境外投資額達19億美元,分布在110個國家和地區。省內一些大、中型企業在境外興辦各類經濟園區,對山東省境外投資集群式發展起到了支撐作用,海爾集團在巴基斯坦的海爾一魯巴經濟區已經揭牌運營,浪潮集團在委內瑞拉的庫阿克技工貿區、西北林業在俄羅斯的中一俄木材工業園正在積極建設當中,目前,山東省企業在境外興辦各類園區已10多家。
境外加工貿易是山東省優勢行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手段,以現有技術、設備投資,在境外以加工裝配的形式,不僅帶動和擴大國內設備、技術、零配件、原材料出口,也增加東道國的就業機會和財政收入,有效平衡與東道國的雙邊貿易。至2007年底,山東省已累計在外設立加工貿易企業185家,中方協議投資7.7億美元,占山東省境外投資的41%。2000年,岱銀集團在斯里蘭卡獨資設立岱銀蘭卡服飾有限公司,雇用當地員工800多人,是山東省第一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也是山東省在斯里蘭卡投資最大的企業。
目前,山東省境外投資的主體已逐漸由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轉變為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到2007年,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數及中方投資分別占山東省的68%和67%,投資規模逐年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寬。目前,最大的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為南金兆集團有限公司與印方合資設立的印度DB-南金兆礦業冶金有限公司,中方投資金額2700萬美元,從事合作選礦加工銷售。臨沂新光集團在南非興辦紡織園區,已進駐臨沂企業8家以上。
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的合同額占山東省對外承包勞務總額由“九五”期間的34.5%上升到“十五”期間的60.6%。對外承包工程經營企業主要來自電力、石油、化工、機械、建筑、礦產、路橋、運輸等行業領域,對外承包工程項目主要以交通運輸建設,電力工業、石油化工等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為主。目前,山東省對外承包工程項目主要在亞洲、非洲和中東等地區,千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主要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阿富汗、博茨瓦納、剛果(布)等發展中國家。山東省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已從單純的分包或包清工項目發展到EPC項目即交鑰匙工程,業務領域從房屋建筑工程擴展到電力建設、石油化工、房屋建設和交通運輸等行業。
近幾年,山東省每年外派勞務人員4萬多人次,常年在外9萬多人,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派業務的85%左右主要集中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以色列、德國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外派日韓兩國研修生占了外派總人數的50%以上,每年外派2萬多人,主要分布在水產、機械、電子、服裝、漁業、船員等行業。
開放型經濟拉動作用顯著增強
30年來,山東省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開放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績。山東省采取一系列政策,鼓勵外商參與山東產業結構調整,把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機械設備產業,化工產業、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生物技術及材料產業作為經濟合作的重點; 突出發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造船及船用設備、各類大型成套設備,數控機床、工程機械,環保機械和農機機械等裝備工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提升造紙、水泥、化肥、輪胎等傳統行業大力發展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國際服務外包和旅游等服務業;繼續加強港口、鐵路、公路、電站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運營中心和培訓中心;支持外商引入先進、適用、有效的節能降耗技術,優先投入重點節能工程;鼓勵外商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深化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使山東省的經濟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2007年,山東省進出口額超過1226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140倍。其中出口752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90倍。山東省累計批準外商投資企業5萬多家,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60億美元,來山東省投資的世界500強達130多家,大大提升了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外經貿發展速度大大高于山東省國民經濟增速,對山東省經濟社會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利用外資占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0%以上,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0%。涉外稅收占山東省稅收的比重達23%,外商投資企業就業人數占山東省城鎮在崗的比重達到1/4。開放型經濟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顯著增強,對外開放成為山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