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中,關鍵詞無疑非“新高”莫屬。今年的前六個月,CPI同比皆創造了歷史;而平均7.9%的增幅,也是創造了11年來的新高。當上半年高位運行的CPI塵埃落定之后,人們又開始為下半年CPI的走勢而擔憂。
誠然,沒有一種經濟數據能像CPI一樣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從政府到企業,進而到普通消費者,都在關心著下半年CPI的增長速度,而焦點又集中在“CPI在下半年會不會下降?如果下降,會下降多少?”等問題之上。
高位運行隱憂仍存
在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李曉超的話引燃了人們對下半年CPI新的憂慮。
“關于未來通脹的趨勢,總體來看,還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國際因素、成本因素,以及空前的通貨膨脹預期,都給CPI帶來了新的壓力。”
李曉超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其一,在上半年的最后兩個月,包括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CPI都在沖高。以美國為例,今年5月CPI上升0.6%,6月份CPI較5月份上升1.1%,達到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升幅,通貨膨脹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而美國又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世界已然是一個經濟共同體的背景之下,各國之間的聯系空前密切,CPI的共同高位運行便成為世界經濟集體衰退這一蝴蝶效應之下的必然結果。
其二,產業鏈之間特有的傳導關系,預示著CPI的高位運行得到緩解的可能性不大。以石油和糧食等初級產品價格的居高不下,以及PPI的率創新高,都給CPI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此同時,生產價格漲幅繼續擴大,對CPI也形成了較大的傳導壓力。五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了8.2%,六月份漲幅進一步擴大到8.8%,而近期成品油和電價的上調,災后重建形成對建材的需求,都是形成價格上漲的新潛在因素。
此外,通貨膨脹的較強預期和較高的翹尾因素,也是下半年CPI調控中不可忽視的要素。在當前國內外,特別是國外價格上漲較快的形勢下,社會公眾容易產生對價格繼續上漲的預期。而根據初步測算,下半年價格翹尾因素將影響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個百分點。
誘導CPI高位運行的引誘仍然存在。在此前提下,如果說上半年7.9%的CPI增幅已經讓消費者接近難以承受的邊緣的話,那么在下半年對于CPI的下降預期無疑是決策者和消費者的共同期盼了。
或有下降幅度有限
當CPI高位演繹了達半年之久以后,那個每月公布一次的數據儼然已經成為懸在消費者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上半年,這個數字始終沒有低于7%,如此高位運行的CPI下半年又將何去何從?
相對于諸多的頻頻利空而言,下半年的CPI也有利好傳出。就在此前,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就發生了變更,從“雙防”轉變為“一保一控”,國家對物價過快上漲的重視并進而實施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微調可以說是下半年CPI的最大利好。

眾多評估分析機構的預測則可算是下半年CPI的第二重利好。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于7月26日發布的最新“朗潤預測”顯示,根據國內外17家研究機構的預測,我國三季度CPI同比增速的簡單平均值和加權平均值分別為6.3%和6.1%,較上半年的7.9%和二季度的7.8%均大幅降低。據介紹,這些預測數據由包括匯豐、花旗、中金、中信、CCER等在內的17家國內外著名機構給出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國家信息中心的一份報告預計,2008年全年CPI的漲幅將達到7%左右,據此推算,下半年的平均水平將維持在6.1%左右。
分析機構們普遍預測下半年的CPI進一步回落的原因,總結起來主要為以下兩點:國家宏觀調控的微調,有保有壓,將對物價上漲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肉類價格以及蔬菜等價格的回落所帶來的直接聯動效應。
目前來看,CPI肯定會降,疑問是會降多少的問題。2007年下半年開始的這一輪物價上漲,還處于壓力遞增的階段,多年累積的通貨膨脹壓力需要一段釋放過程,2008年甚至2009年我國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壓力仍然較大。據此推算,下半年的CPI將肯定低于上半面的平均水平,但是與年初預定目標的4.8%相比,仍有不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