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一家媒體刊登了一幅漫畫:油桶從天上往下砸(指高油價),白宮的房子搖搖欲墜(指房價下跌),人們紛紛朝外逃(指市場信心缺失),只有布什在陽臺上高喊:“我們仍能度過難關!”如此場景,正是全球對當前美國經濟險象環生狀況的真實寫照。據統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2007年1月份為110,此后是一路下滑,至今年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到了1982年以來最低點。美國個人消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這一重要指標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有跡象表明:美國經濟“衰退論”壓頂,政府頻頻出手救市,似再現20世紀30年代“新政”干預手法。進入7月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沖擊波,原本被期待會逐步消除;但殊不知,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金融困境,使得“次貸危機”進入了更加動蕩、更加深入的階段,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已從最初的“次貸”領域,向整個金融領域和經濟基本面蔓延,也迎來了以美聯儲為代表的政府力量試圖再次力挽狂瀾、“拯救”房利美與房地美的強勢干預行動。
面對美國繼續動蕩的金融市場,美國媒體發出了“美國經濟是否步入大衰退的周期?”的追問,有些權威雜志甚至還聯想起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步入“大蕭條”的年代。種種跡象表明,美聯儲正試圖借鑒化解歷次經濟危機經驗——尤其是借鑒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中“新政”的干預手法,化解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避免美國經濟進一步滑入“蕭條與衰退”的漩渦。
12個月現四次沖擊波
7月23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一攬子住房援助法案,時刻準備向房利美和房地美提供足夠信貸,幫助兩家抵押貸款機構走出困境。此舉拉開了政府第四輪“救市”的序幕,也拉開了全球對美國經濟可能步入衰退的深度擔憂。
2007年3月,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破產,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序幕。縱觀一年多來美國經濟的運行軌跡可以看到,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動蕩,已經發展到了“第四波”。
次貸引發的第一波沖擊,始于去年七八月份。當時危機集中顯現,大批與次貸有關的金融機構紛紛破產倒閉或申請破產保護。2007年年末的房地產數據顯示,美國房產市場達到15年來最糟糕的水平。
第二波沖擊則是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銀等全球著名金融機構,都因次級貸款出現巨額虧損,市場流動性壓力驟增,使得全球金融系統受到極大沖擊。

第三波沖擊出現于今年3月份。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瀕臨破產,迫使美聯儲緊急向其注資,大幅降息75個基點。在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共同撮合下,最終由摩根大通并購了貝爾斯登。
第四波沖擊出現于今年7月份。7月14日,美國一家位于加州的房貸機構——印地麥克銀行宣布倒閉,在短短11天中被儲戶提走了13億美元,這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大規模的倒閉銀行,僅次于1984年破產的伊利諾伊國民銀行的規模。
有華爾街分析師認為,未來美國將有150家銀行會倒閉。與此同時,7月21日,美國兩大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股價一度被“腰斬”,昭示著次貸危機“第四波沖擊”的到來。
截至7月為止,美國“次貸風暴”的蔓延,已經導致美國80多家房貸機構紛紛破產,全美10大房貸機構僅剩幾家,整個房貸市場的基本架構已經遭到嚴重破壞,預示著美國經濟衰退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據統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2007年1月份為110,此后是一路下滑,至今年6月份滑落至50.4,使得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到了1982年以來最低點。美國個人消費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3,也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因此這一重要指標的低迷最直接地反映了美國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衰退論”烏云壓頂
如果說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人們對美國經濟是否開始衰退還存在爭議的話,如今類似爭議則逐漸成為定論。此前,以美國政府為主的官方更多對美國經濟持有樂觀態度。但房利美和房地美再陷入困境的現實,使得先前的樂觀預測一掃而空。
面對信貸危機、房市惡化、零售疲軟、股市大跌的情勢下,美國政府頻繁出手,雖然對市場起到了一定的安撫作用,但也產生了“衰退即將到來”的預期,使得恐慌的幽靈在市場上空游蕩。一些經濟學家早就得出結論: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或正處于衰退的邊緣,而且,美國的這次經濟衰退持續的時間可能更長,由次貸引發的美國消費動力疲軟和信貸萎縮,將至少持續2-3年,即2010年前美國經濟不會走出低谷。
對于次貸危機的深遠影響,美國金融界大腕的“話語”頗受關注。金融大鱷索羅斯和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次貸危機是發達國家金融市場60年來最深重的危機。索羅斯進一步指出,次貸危機將給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造成嚴重損害。建筑業巨頭伊萊#8226;布羅德甚至表示,美國經濟已經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提醒美國應設法避免上世紀30年代那樣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美國政府的第四輪“救市”
如果說次貸危機引發了“第四波沖擊”的話,那么政府的“救市行動”也進入了“第四輪拯救”,顯示了美國政府對經濟惡化趨勢的高度關注,其救市頻率和力度異常罕見。
當去年3月次貸危機初露端倪時,美聯儲最初采取了“安撫”策略。很顯然,政府當時并未意識到“次貸危機猛于虎”。去年5月17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信心十足地說:“次貸危機不會對其他經濟領域或整個金融體系造成嚴重影響,次貸危機已經得到控制”。
第一輪救市。隨著次貸危機的發酵,美聯儲從去年8月被迫放棄了實施兩年之久的貨幣緊縮政策,進入“降息周期”階段,此為“第一輪救市”。去年9月18日,美聯儲一舉把基本利率下調50個基本點;2008年1月21日與22日,面對美國股市爆發“黑色周一”和“黑色周二”,迫使伯南克10天內連續兩次大幅度降息125個基本點。
第二輪救市。2008年2月13日,布什簽署減稅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法案,通過刺激消費避免經濟陷入衰退,此為“第二輪救市”。由于市場流動性缺失,消費者與投資者信心進一步下降,美國宏觀經濟可能步入衰退,也是布什緊急減稅的重要背景。由于減稅的真正實施拖到了5月,大部分退稅對象在7月才收到退稅支票,減稅對刺激經濟的正面影響,至此并未顯現出來。
第三輪救市。面對全球著名金融機構因次貸危機引發的巨額虧損,美聯儲聯合了西方央行聯手干預,分批次給遭受重大損失的銀行注資,此為“第三輪救市”。據統計,西方10國共向市場注資2000億美元,緩解了因次貸危機帶來的流動性不足壓力,一定程度減緩了恐慌情緒的蔓延。
第四輪救市。7月23日,美國國會通過一項議案,內容涉及救助包括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深陷次貸危機的美國房奴,此為“第四輪救市”。在財長保爾森看來,“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的巨額抵押貸款對穩定美國金融市場至關重要,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政府不得不救。
第四次救市遭質疑
次貸危機的嚴重性,已經滲透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重重打擊了美國消費者信心。
本輪救市彰顯“新政”手法。此次次貸危機爆發后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多少與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類似:問題都出現在資金沒有監管,或監管不到位。對于政府頻繁的干預行動,《新聞周刊》發出疑問,金融危機是否引起政府與華爾街共生關系的重構?這種重構在“羅斯福新政”時代發生過,當時政府采取了直接注資、提供銀行擔保、降息等。而這次政府的援手,更像1933年“大蕭條”時代的處理手法。
該周刊指出,做出以上的判斷,并非單純因為CNN在不斷地播放當年民眾在破產銀行門前排長龍的鏡頭;更重要的是,75年前的那場經濟大危機,在經歷了兩屆親商界的共和黨總統執政后,華爾街最后只有自己吞下了過度貪婪、過分自信與機制缺陷的惡果,教訓實在深刻。當然,今昔危機的起因是有所不同的:昔日是股市暴跌引發,如今則是次貸引發。但危機蔓延的后果,無疑都是侵蝕到了整個金融體系。
面對信心的崩潰,美國聯邦政府才選擇了以史無前例的方式介入。1933年時的“羅斯福新政”,留下了很多具有標桿意義的里程碑,完善的金融基礎體系被證明是很重要的。1933年的《銀行法》創立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迫使很多銀行必須遵循其規則。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引進了對全國證券交易的監管體系。此后的10年中,“房利美”這個抵押貸款協會的創立,復蘇了休眠的抵押市場。紐約大學歷史學家理查德#8226;薩拉說:“這完全就是金融系統的大規模重組。”
盡管“羅斯福新政”遭遇了來自金融部門的反對,但的確對化解危機發揮了作用。這種帶有中途攔截、強化監管、提供擔保與制定規則于一體的“混合”措施,都被證明是持久有效的。美聯儲現任主席伯南克顯然熟稔美國政府在歷次經濟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其《大蕭條》(伯南克進入政界前的一部深入剖析、并備受學術界稱道的學術著作)中,伯南克提到:“唯有1933年~1935年對金融系統修復的‘新政’,才推動了美國經濟緩慢地從大蕭條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然,面對如今政府拯救“房利美”與“房地美”的行為,也存有爭議。一些經濟學家就認為,兩大房商以其重要性“綁架了”美國政府,迫使政府最終拿納稅人的錢為兩個機構不負責任的市場行為埋單,這是一種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準國有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