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從立法研究到最終通過,《反壟斷法》經歷了近14年的時間,素有“經濟憲法”之稱,其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全程參與該法制定的國務院法制辦副主任張穹表示,《反壟斷法》將中國包括電力、電信、鐵路等壟斷行業納入管理領域之中。由此可見,中國國內公認壟斷嫌疑最大的鐵路、電信、石油、汽車和軟件五大行業將首當其沖。
電信:典型“市場支配地位”
《反壟斷法》的第3章第1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1/2的;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2/3的;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3/4的”。
顯然,電信行業一些大公司都屬于“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嫌疑對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乃至中國聯通,都屬于典型的“市場支配地位”。
在《反壟斷法》推出前,國內電信行業的重組計劃出爐,根據計劃,新移動、新電信與新聯通將重新分配資源,而最終的結果是這三家運營商都將在自己的利益范圍內形成獨大的優勢。
根據重組安排,新移動將主營TD-SCDMA網絡,在中期規劃內成為國內3G領域的“獨苗”。而新電信將接手CDMA,從而和移動的G網平分國內2G通信的市場。新聯通放棄了原CDMA業務,但獲得了WCDMA,成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唯一可能和移動TD網絡競爭的對手。
因此,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或者是一家運營商獨大,或者是兩家運營商共享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通訊費用的定價、服務套餐的捆綁很可能還是由運營商說了算。
鐵路:“行政壟斷”嫌疑最大
《反壟斷法》第6章第37條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說起壟斷,很難撇開“鐵老大”。法律專家表示,由于鐵路完全實行國營,因此鐵路行業的壟斷嫌疑的關鍵并不在于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爭議在于是否具有“行政壟斷”的嫌疑。
“鐵路部門在春運前搞的票價聽證會其實就表現了其壟斷地位,如果有行業競爭充分,市場自然會調節價格,不用居高臨下地把旅客請來商議價格”,復旦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立堅認為,如果國內鐵路壟斷的格局能夠打破,那么首先要調整的就是鐵路票價。
事實上,和飛機票、長途客運車票不同,鐵路的火車票不僅面值最為“堅挺”,而且站票和坐票的價格居然也一樣。因此,在某些旅游淡季常常會發生這樣的怪象:某個線路的飛機票價格甚至低于火車票。此外,退票需收取20%的手續費、列車上高價出售飲品零食、列車誤點不賠償等等不公平的現狀,也只有在高度壟斷的鐵路行業才會出現。
“鐵老大”很有可能打出“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的王牌,從而超脫于《反壟斷法》之外。不過對此,孫立堅教授明確表示,這種說法不通。
“其實打破壟斷并不代表市場的完全放開,也可以是部分放開。”孫教授認為,鐵路等行業牽涉國家民生安全,不能充分進行市場競爭,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能放開。
石油:交易依賴致兩家獨大
除了《反壟斷法》的第3章第19條外,該法第18條也明確規定:將視“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來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據統計,眼下民營石油企業已由1998年全盛時期的3340家下降到不到300家,民營加油站也由5.63萬家下降至4.5萬家。顯然,由于對國內原油的資源和銷路的控制,不是民營油企不愿意供油,而是沒有進油的渠道,中石油、中石化始終處于兩家獨大的狀態,尤其是囤油待漲的現象嚴重。
一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認為,如果《反壟斷法》能夠打破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對行業的壟斷,并改善民營油企的生存狀態,那么國內油市的競爭將更為激烈,定價也將更透明,尤其是囤油待漲的現象很可能將從此作別。
事實上,《反壟斷法》第1章第7條就規定:“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這就意味著石油行業很可能超然于《反壟斷法》之上。
因此,對于國內石油行業而言,一部《反壟斷法》是不夠的。出臺具體的細則,對國內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石油巨頭進行壟斷界定將非常重要。
汽車:限價限區銷售觸法
《反壟斷法》第5章中也明確規定:禁止“妨礙商品在地區之間自由流通的其他行為”。由此來看,汽車廠商對經銷商所設的最低限價和限區銷售的規定,觸犯了“禁令”。
如果取消了廠商的最低限價權,那么市場終端的價格決定權就將直接歸在經銷商處。屆時經銷商可以根據實際的市場情況自行調節價格,那么消費者的還價空間也將更大,經銷商也不必再拿出類似于“送汽車裝潢”、“送加油卡”等變相優惠措施來吸引消費者了。經銷商輕松,購車者實惠。
此外,國內車市長期以來的“價格盆地”也將有望結束,上海一家廣州豐田的經銷商表示:“浙江、江蘇一些地方的車價要比上海低,如果異地購車的限令真的能被打破,上海這樣車價高的市場肯定會降價,否則將坐視客源的大量流失。”
一家進口汽車經銷商的負責人認為,《反壟斷法》可以取消廠商的特權,但在實際操作中,廠商依然能夠通過各種“潛規則”保留對經銷商的控制。
軟件:全民都用Windows
《反壟斷法》第3章第17條規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
微軟利用操作系統的優勢,捆綁辦公軟件、多媒體軟件或者MSN的不當行為,在國內形成“全民都用Windows”的壟斷局面。另外,微軟長期拒絕開放源代碼,并在中國常年維持比美國本土更高昂的價格體系。
早在去年《反壟斷法》獲得通過時,就有法律專家預計,微軟很可能第一個被告上法庭,成為國內“反壟斷第一個被告”。

如果《反壟斷法》化解了微軟在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那么首先松口氣的將是國內的軟件商。金山軟件總裁助理王欣表示,全民都用Windows,也就相當于自己的命脈掌握在別人手里。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國內軟件商從此得到解脫,那么不僅我國的軟件產業將得到更寬廣的生存空間,國內用戶也將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低廉、更豐富的軟件產品。
目前,微軟(中國)的公關團隊已經進入到了備戰狀態。在一份聲明中,微軟表示,微軟支持中國在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方面作出的努力。顯然,在能夠界定“壟斷”范圍的細則出臺前,類似的“外交辭令”不只會出現在微軟一家。
對外經貿大學競爭法中心主任、反壟斷法起草小組成員黃勇教授則認為,幾乎所有涉嫌違法的限制競爭行為都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每個案例因其產品、行業、服務的不同,都有其特殊性,不僅需要制定大量的條例、部門規章和反壟斷指南,執法機構也要有收集數據和了解市場的過程,這都需要很專業的人士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