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發明的AK-47系列步槍一直是美國民用槍市場的“名角”,但《頂級槍械》雜志以專家的眼光指出,無論是射擊精度、機構動作可靠性,還是槍支外觀、手感等方面,中國造出的AK-47都是最棒的。
中俄軍火貿易在走下坡路
過去10年,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而其中90%以上的進口來自俄羅斯。不過,到2006年時從俄羅斯進口的武器總額已經下降到了40%。有美國媒體報道稱,中、俄兩國軍事技術合作領域的潛力已經喪失。
在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中俄武器貿易逐年降溫的原因時,美國多家研究機構和媒體表達了各自的觀點。美國媒體聲稱俄制武器質量的低劣以及合同執行上的不守信用引起了中方的強烈不滿。
除了不滿意俄方不履行軍售合同外,中國還對俄羅斯不愿意出售尖端武器裝備耿耿于懷。譬如中國想獲得用于對付航空母艦的X-59型空對艦導彈等精確打擊武器,以及雷達預警和偵察系統,但中國的這些要求都遭到了俄羅斯軍方的拒絕。中國軍方曾提出,中國應該同印度享有同等待遇,俄羅斯應該像對待印度那樣,也向中方出售先進武器裝備。
軍事評論家利多夫金認為,在對華軍售決策時,俄羅斯主要著眼于未來。他說:“俄羅斯的將軍們以及負責對華武器銷售的領導人有著這樣的認識。那就是,他們并不對俄羅斯現在向中國出售的這些武器感到擔心,讓他們擔憂的是將來。比如過二三十年之后,中國新的領導人完全可能對俄羅斯采取不友好的立場。”
俄羅斯軍事評論家利多夫金說,在對華軍售問題上,俄羅斯有一個底線,這一原則至今沒有改變,那就是:“我們原則上不向中國出售進攻性武器。特別像坦克、裝甲戰車和戰術導彈這樣的武器裝備。”
中國制造勝過俄羅斯制造
俄羅斯不想賣出尖端武器給中國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軍工強大的模仿能力令俄羅斯感到害怕。俄羅斯的分析家援引過去的例子,當中國工程師仿制了俄羅斯的武器系統后,在個別參數上作了一些細微的修改(比如將某型反導系統的口徑由100毫米改成105毫米),之后就將其用于出口。
在2006年2月的早些時候進行的一次協商中,由于擔心會增強中國軍工企業的競爭力,莫斯科拒絕向北京授權在并不算太先進的FC-1型“梟龍”戰斗機上安裝俄制的引擎,因為中國計劃向巴基斯坦出口該型飛機。
自阿富汗戰爭以來,巴基斯坦特種部隊成了反恐戰場上的主力部隊之一,而中國制造AK-47步槍在反恐戰場上大放異彩,在與“基地”武裝分子交火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世界著名的《頂級槍械》以專家的眼光指出,無論是射擊精度、機構動作可靠性,還是槍支外觀、手感等方面,中國制造的AK-47都是最棒的,就連俄羅斯廠家都無法企及。
就AK-47的問題,今年3月21日,俄第一副總理伊萬諾夫曾表示想與中方談判,要征收它的專利使用權了。據俄方統計,蘇聯時期曾與包括中國在內的18個國家簽署協議,允許其生產AK-47突擊步槍。到現在協議已經失效,但這些國家還在繼續生產AK-47。由于蘇聯時期根本沒有知識產權和專利使用權一說,但現在有了,所以俄羅斯準備就專利使用費問題與中國和其他幾個生產AK-47的國家進行談判。
不光是AK-47,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載文報道,俄羅斯方面認為中國生產的殲-11B戰斗機涉嫌侵權俄制蘇-27SK戰斗機,俄方正進行調查,必要時將會采取法律行動。
其實,仿制是世界許多國家自主研制武器的主要措施之一。據報道,中國現役的81式步槍比AK-47更具可靠性,中國的“紅箭-73”型反坦克導彈仿自蘇聯的AT-3型導彈,而“紅纓-5”型地對空導彈仿自蘇聯的SA-7型導彈,這些武器都躋身于世界先進武器行列。如果說這些仿制的武器都侵犯了俄方的專利權,不僅在專利使用保護期限上說不通,更埋沒了中國兵器研發人員不斷努力取得的成果。
但正是因為中國武器搶了俄羅斯原本在第三世界的市場,導致了俄羅斯的耿耿于懷,美國著名智囊機構哈特森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理查德·韋茨博士分析了中、俄軍事技術合作降溫的深層原因。他的核心觀點是:日益成熟的中國國防工業最終將使中國對俄羅斯目前能提供出口的先進武器系統的需求減少。同時,中國強大的仿制和研發能力有可能對俄羅斯的武器出口產生威脅。
莫斯科的憂慮
俄羅斯似乎走入了困境,一方面它不想讓中國獲得更加先進的武器,但另一方面,俄軍工企業是俄羅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軍工企業完全依靠出售武器來維持生存,而擴大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正常發展的需要。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能否保住俄羅斯是中國的主要武器出口國的地位,對俄羅斯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說有著決定性意義。
美國的軍事專家認為,不斷成熟的中國國防工業實際上已經能夠獨立制造出越來越多的先進武器系統,而不用直接從俄羅斯購買已完成的武器平臺。而且,中國已經開始減少購買完整的俄制武器平臺,例如已組裝完畢的戰斗機和軍艦。
一些美國分析家說,北京開始更多地進口軍事技術、子系統和其他關鍵的零部件,這樣中國的軍工企業能夠將這些技術、子系統和關鍵零部件直接運用到自己獨立設計的武器系統當中。
為了保持俄制武器在中國防務市場的占有率,莫斯科似乎向北京妥協了。2005年1月,俄羅斯空軍將領表示,在中俄舉行的“和平使命-2005”雙邊軍事演習中,俄羅斯有意展示了圖-95MS型戰略轟炸機和圖-22M3型“逆火”轟炸機,以吸引中國買家的關注。盡管這兩款戰略轟炸機都屬于老式的作戰平臺,卻能針對空中和地面目標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包括打擊美國的航空母艦。
另一則最新的消息是,在2008年7月份的英國范堡羅航空航天展上,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公司總裁阿列克謝·費多羅夫明確表示,要與中國共同研制大飛機。他說,俄羅斯可能同中國成立合資企業,共同研制新型客機MS-21。雖然大飛機并不屬于軍用飛機行列,但誰都知道大飛機的軍事價值何在。這個跡象似乎表明了俄羅斯在一些尖端技術上認同了中國的研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