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文字和書的發明讓人們放棄了背誦,人的記憶力就減退了;那么在Google時代,“一搜就有”的便捷代替了思考的樂趣,這是否會讓我們越來越蠢呢?
尼采也是“泥菩薩過江”?
1882年,尼采的視力急速下降,注視一頁紙都很費勁,經常頭痛難忍,為了堅持寫作,他買了一臺打字機。因為只要掌握了打字指法,他就完全可以閉著眼睛,用指尖寫東西。
但誰知,打字機嚴重影響了尼采的寫作風格。他的作曲家朋友注意到,使用打字機之后,尼采文風完全變了:“從爭辯變成了格言,從思索變成了一語雙關,從繁瑣論證變成了電報式的風格”。尼采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一直對社會發展持悲觀態度的尼采,也不知不覺地被機器改變了。縱使是偉大的預言家,面對技術、生活的變革依然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而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沒有誰不是像尼采一樣整天在鍵盤上工作或生活的,那么我們被變成什么樣子了呢?
Google時代,“蘿卜快了不洗泥”
美國《大西洋月刊》記者尼古拉斯·卡爾首先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十多年來,我每天都泡在網上。沒有網絡時要做幾天的研究,現在在Google上點幾下鼠標就能搞定。但看書時,剛看了兩三頁,我就看不下去了。”
出問題的不只是尼古拉斯。長期在美國密西根醫學院任教的布魯斯·弗里德曼,也在博客上寫道:“我現在已經完全喪失了閱讀長文章的能力,不管是在網上,還是在紙上。”原因是他已經習慣了上網看成堆的小短文。“我再也讀不進《戰爭與和平》了。即便是一篇博客,只要超過三四段,我瞅一眼就會跑。”
很多讀者看到這會長吁一口氣,原來自己不是唯一一個“墮落”在網上的人。用慣了Google的人肯定會辯護說,在線閱讀會提高人們的閱讀效率,但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倫敦大學花了5年時間研究線上大英圖書館的讀者,發現讀者總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瀏覽,卻極少細看訪問過的文章。他們打開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通常讀上一兩頁,便“蹦”到別處去了。報告說:“很明顯,網絡閱讀讓人們讀得更多,卻讀得更淺。人們上網正是為了回避傳統意義上的閱讀。”Google時代讓人人都成了在網上瘋狂看東西的“掃描儀”和“信息解碼器”,這是個“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時代。
誰是Google時代的受益者?
很多美國公司也正在為上班時是否該關掉網絡而頭疼:“每隔差不多3分鐘,小隔間里的職員就會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干別的,接電話、查看郵件、回短信、點擊視頻或往Facebook上貼有趣的東西。不停地分神是美國信息經濟的要害。”
可以明確的是,受益者就是包括Google、Facebook、Youtube在內的網絡公司。就像比爾·蓋茨和他的微軟,不斷地升級軟件,然后理直氣壯地告訴你:“你用的老版貨簡直是垃圾”,逼著消費者升級電腦硬件。新電腦還沒買回家,可能又落伍了。所以有人說,蓋茨以“技術革命”之名相要挾,“掏空”了消費者的腰包,成就了自己的首富之名。
那么,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Google是以“技術革命”之名相要挾,“掏空”了所有人的注意力、記憶力、思考能力,來成就了自己的“技術先驅”之名呢?在搞笑電影《洋蔥電影》中,忍無可忍的消費者最后一斧子砍死了蓋茨。那么,有誰要砍Google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