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虎·伍茲奪得2008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的之前4年,這項含有美國國家榮耀的比賽一直被來自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的選手奪冠。可在伍茲奪冠后,球迷和媒體卻很少提及伍茲為國爭光的意義。人們欣賞的是球賽的精彩,遺憾的是,伍茲的膝傷復發將缺席今年的其他比賽。
更有意思是,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在1895年舉辦了第一屆比賽,16年后,美國人約翰·麥克德蒙特才第一次為美國奪得冠軍,在此之前,冠軍都是由英國人獲得。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美國公開賽就辦成了國際性比賽,而作為發明高爾夫球的英國,當時水平遠遠高于美國。美國人為什么非得以國家榮譽為代價去把英國人請來?目的無非就是一個,要讓美國高爾夫球運動員在與世界一流選手的競爭中提高水平。從1991年開始,美國高爾夫球選手奪得了絕大多數美國公開賽的桂冠,就是在過去4年中,外國人奪去了公開賽的冠軍,美國人也不在乎,因為美國人不怕外國人奪去美國所設立比賽的冠軍,他們最怕的是沒有強手與美國選手競爭。因為那樣,美國選手就會失去競爭能力。美國需要的就是讓美國選手在一個自己設立的競爭制度中去競爭,哪怕暫時無法奪冠。
其實,美國的企業界也是這樣。開放自己的市場作為競爭的環境,邀請外國企業進來,并不怕被外國企業打敗,美國企業最終可以在競爭中提高自己的實力,并把市場奪回來,或者去開辟新的行業。比如,失去一些制造業的市場,美國卻開辟出龐大的信息產業,接下來,再去開辟生命科學的天地。就是制造業,美國也會最終再與強者競爭。比如美國的汽車業目前處于低谷,但可以相信,只要有利潤在那里,美國的汽車就會東山再起,重新與日本等汽車巨頭競爭。
美國公司不僅不怕外來競爭,而且不怕外國人擁有美國公司股份。因為占有市場的核心因素就是競爭力的高低,而如何提高競爭力,從美國高爾夫球公開賽到美國企業路徑選擇,無疑給出了足夠的啟示。
(作者: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