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世界很不平靜。早在年初,溫總理就曾預言:2008年中國經濟有可能是最為困難的一年。雪災、地震、油價飆升、成本大幅上漲、金融危機等各種不確定因素接踵而來,讓2008年的中國企業走得異常艱難。
一場起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且進一步擴大,特別是美國次貸危機已從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蔓延,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疊加影響,我國企業產品出口訂單減少,銷量銳減、庫存上升、價格下跌、利潤萎縮,企業經營環境急轉直下,給一些行業及企業帶來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使國內企業經濟運行面臨許多困難,形勢嚴峻。越來越多的人對經濟的信心不足,經濟危機似乎有可能一觸即發,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
當前,金融紊亂已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形勢或許迅速發生逆轉。在這種大環境規律的影響下,企業作為一個最小的經濟元素,有一部分將被拋棄和淘汰是一種必然。企業遇到了“寒冬期”,誰能挺住、誰就能站住腳跟,求得發展。作為企業,雖然不能阻止冬天的來臨,卻可以做到:爭取根不被凍死,等待暖春的到來;在根被凍死之前,已經孕育出新的種子,原來的死掉就拉倒,把生命換作一種新的形式;否則,只能永遠被淘汰出局。因此在危機面前,中國企業必須去正視和面對,積極克服困難、尋找機遇,才能續創企業的下一個黃金時期。
金融危機雖然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但也孕育著發展機遇,壓力同時也是動力。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只要大膽解放思想,正確判斷形勢,充分估計困難,積極調整戰略,扎實苦練內功,多管齊下,有效化解,就有望化危機為轉機,變挑戰為機遇,把危機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近幾個月來,面對外部環境趨緊,一些企業積極調整,主動轉型,不僅沒有被困難壓垮,反而在逆境中越戰越勇,硬是闖出了一片新天地,這就是在危中求機、化危為機的很好例證。
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企業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
首先,政府頻頻出臺的措施將對企業振興產生積極作用。如:目前,出臺擴大內需十大措施,總投資需4萬億元。國家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經達到2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的投資規模超過了1.2萬億元;另有消息稱,交通運輸部門正在醞釀一個未來3至5年內投資5萬億元的計劃,包括在建項目、已經規劃的項目和追加投資,將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碼頭建設等。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將對拉動企業產品需求起到一定的作用;正在制定的調整和振興十個重要產業規劃。
其次,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收購海外優質資產和項目提供了機會。借金融危機之時大舉并購國外生產企業有利于中國企業海外建廠,進而入主國際市場,而并購國外企業有利于中國企業取得穩定的原料來源。
再次,金融危機為國內企業間的兼并重組帶來了契機,一來部分經營不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難以生存,將退出市場,而在行業低迷的時期,會讓更多企業管理者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出路和方向,在企業利潤被壓縮甚至將面臨巨虧的特殊時期,與其哀嘆和埋怨,還不如抱團取暖,強強聯合,借助市場的力量進行大規模洗牌,推進企業的重組大步向前。
最后,金融危機將迫使國內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在此特殊時期,企業需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或策略,應對金融危機對企業帶來的沖擊。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向附加值更高的上游領域邁進;促使企業苦練內功,通過精益管理等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水平,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全球金融危機加大了企業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宏觀調控的難度,同時也鍛煉了人們對復雜嚴峻局面的判斷、駕馭和應對能力。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抓住時機推出有利于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推動又好又快發展的改革措施,是振興市場、振興企業的最好辦法。企業各級管理者要高度關注國內外宏觀經濟走勢,充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和在產業鏈上下游傳導的滯后效應,充分認識危機發生發展的周期性規律,一定要堅定信心,保持清醒,未雨綢繆,超前謀劃,積極采取應對措施,著力提高企業運行質量,在應對中趨利避害,在逆境中強身健體,化危機為機遇,變挑戰為動力,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企業整體競爭力,確保企業平穩、安全度過經濟嚴峻期。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相信中國企業定能度過這段低溫冷酷的“寒冬“,一定會“否極泰來”,迎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