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10個月的調整,中國股市市值已經縮水6成。基金由于與成千上萬個基民的利益連在一起,于是千萬雙眼睛天天盯著基金,加上強制性信息披露,股市縮水中的基金操作業績,也就成了大眾評述的焦點。
基金的業績的確不敢恭維,其中10%為股票買賣差價虧損,說白了就是割肉虧損,而90%則是股票套牢的賬面虧損,但基金報告用的是一句很專業的術語,叫作公允價值損失。相比之下,券商的理財產品以及自營并不需要每周披露市值,所以壓力也就不那么大,日子好過與否,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
基金沒能逃頂,不是不想逃頂,而是基金有最低持倉的要求。在最近兩年股市的大起大落中,我們可以看出基金有幾個先天性及結構性的缺陷,而了解這幾個缺陷,對于廣大的基金投資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基金現在的虧損程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在什么時候、什么指數點位上發行基金。5000點上發行的基金往往是虧損最大的,而3000點之下則虧得少些,當初的新基金在規定時間內的持倉要求決定了基金與大盤走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第二,基金的流通性太強,使基金的操作難度很大。極其方便的申購和贖回,看似方便了基金投資者,但對基金操作而言,卻難于做長期的戰略考慮,而只能追隨市場頻抓熱點。久而久之,基金也成了一個大散戶,所有基金都陷進從6124點跌到2284點的泥潭中去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產品設計上的結構性缺陷。
第三,從操作的靈活性來說,基金不如理財產品?;鸩荒芸諅},隨便怎么減持,基金的基本倉位放在那兒,在跌勢中基本上處于挨打的地位,而券商理財產品則相對靈活些。
實際上最靈活的還是個人投資者。不要說中小散戶,就是手中有幾百萬、幾千萬的個人大戶,一天之內可以輕易滿倉,也可以逃得精光,無所謂倉位重與輕。而基金則與大盤同命運,完全缺乏這種靈活性。
第四,營銷策略上的急功近利,是客戶流失的主要原因。一個十分突出的例子是,在指數高位時,基金在營銷上大力推薦股票型基金,并勸貨幣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的持有者將基金份額轉化成股票型基金;而在現在指數跌到2400點時,相當一部分基金為了留住客戶,在營銷策略上建議股票型基金的持有人將基金份額轉化到貨幣型或債券型基金上去,為此還推出減免申購和贖回費用以及“T+0”轉換的優惠措施。
如此營銷策略也難以讓人稱道,其結果必然是客戶賠錢,最終導致客戶的流失。至今,我們還沒見到在5000點以上建議客戶將股票型基金轉化為貨幣型基金的基金公司,而如果當時這樣做,這才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做法,才是真正的“專家理財”。客戶的勝利成果保住了,基金公司才有發展的后勁。而在股市大幅下跌后,再建議客戶將股票型基金轉成貨幣型基金,這頭是攔腰一刀的損失,那頭風險是沒了,但要收回最初的投資額得再熬上10年。這樣的營銷策略,好像不應該是所謂的“專家理財”的好主意吧?
中國的基金業還很年輕,與證券公司比,基金公司還沒真正碰到過股市血雨腥風的考驗,因此在這輪大調整行情中,基金幾乎全體出錯,幾乎全部陷入巨額虧損之中。對于基金經理這支年輕的隊伍而言,也算是付出了巨額的“學費”,遺憾的是,這個“學費”是以老百姓的血汗錢為代價的。
因此,筆者認為從結構性缺陷上來找開放式基金虧損的原因,重塑基金業的社會形象,恐怕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