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上國際貿易課時, 有一個理論叫“蛛網理論”,說的是農產品。如果某一年收成不好,價格暴漲,那么第二年就會有很多農民專門種植或養殖這種產品,這樣第二年供給太多,農民就會虧錢。第三年,由于農民拋棄了這種產品,所以這種農產品又會漲價。以此類推, 農產品永遠都在這種漲價與降價的循環中擺動,就像一只蛛網。
蛛網有一個特點, 它是一根絲織成的,并不是閉合的圓圈,用數學術語說是不收斂的。這與一般商品不同,一般商品的供給和需求會相互作用,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價格來平衡供需。恰巧這兩年的農產品給了一個生動的例子,比如說豬肉,前年豬肉便宜,結果去年漲價,又趕上豬藍耳病,雪上加霜。今年終于重新來過,卻遇上50年不遇的雪災,小豬仔凍死不少,所以豬肉價格還沒太多回調,讓高盛這樣的投資公司都看到在中國養豬的巨大商機,但再往后可能就不一定那么樂觀了。
一般而言,股票的買賣類似商品的供求,通過買賣雙方的博弈達到估值的相對穩定,這也是價值投資的基礎。像美國這樣的市場,去年到現在遇到了那么多問題,至少比我們要大得多,股市一年下來也就調整了10%多一點,從最高點算起20%多一點。可看看中國股市就不是這個樣子了,不知是不是由于中國的農民還占絕大多數人口緣故,反正中國股市的規律更符合農產品的蛛網理論, 其估值的波動是不收斂的, 似乎總在兩種極端之間擺動,要么是估值的上端極限,要么就直奔下端極限。
去年這個時候,研究員推薦一只高價股,說兩年后可以看到500元。當然道理是很確鑿的,定單已排到了三年后,每年產能持續增長,凈利潤率不斷提高。不過現在顯然離目標價已經極其久遠,也沒多少人再提起它了。
同樣是去年這個時候,如果你去銀行,總會發現客戶經理向你推銷基金,他們說股市肯定漲,唯一的問題是能漲多少。一年過去了,現在的情景仍然可以說非常相似,只是方向完全相反。如果你打開股市軟件,幾乎每天都會看到下跌,唯一的問題是能跌多少;而對于那只曾經的高價股,估計研究員會告訴你,現在不賣明年更慘,因為明年經濟會下降,訂單會下滑,毛利率下降會吃掉盈利,到那時候你會發現估值是更高了而不是更低了。
從這點看價值投資在中國股市還不能說是適用的,如果適用最多也只是局部的、短時間的適用。那么從其他的股市定律看,股市下端的極限有什么規律可借鑒呢?現在是歷史市盈率的低端,如果這個底不是下端極限,那么可能還有三個規律,一是總市值跌破去年GDP的50%,這個點位大約在1900點;第二個是市凈率達到歷史低位PB1.74倍 ,大約是1500點;最慘的一個是以往大泡沫破滅的跌幅80%,大約是1250點。
最終底在何方,現在不得而知,不過古老的格言告訴我們:歷史不會簡單的重復, 但每次都自有規律可尋。這次的規律是什么?如果有人猜對了, 成功抄底一定會所獲不菲。
(作者系廣發基金公司投資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