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潮水退去、哀聲遍野的時候,朱平博士的這本書仍然值得推薦。
這不僅因為作者是基金公司主管投資的老總(在當下,這可算挨罵最多的職業(yè)之一了),更因為在這本牛市泡沫時期面市的書中,作者保持了一貫難得的沉靜與睿智。
喧囂聲中,朱平說——
“證券市場的本原是投資的場所,而投資的結果從總體上說必須是贏利的,否則就沒有人會投資。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就像人活著應該追求快樂,投資的目的也在于贏利。但問題在于投資者面對每天股市的波動,快速傳播的消息,不由自主地會沉迷于市場所提供的流動性,把買賣當成了重點,這就像生活中會有許多人禁不住追求生活的復雜,而忘記了快樂可以很簡單地獲得。”
如果把投資當作一種生活方式,在漫長的生活之路中,難免磕磕絆絆,甚至流血受傷,也許這注定就是成長的代價,你又何必太在乎一時一地?
哀嘆聲中,朱平說——
“對于投資者而言,學會掙錢的第一步是學會不虧錢,學會不虧錢的核心是學會正確地買入。正確地買入,首先股票的價格一定要足夠低,其次要有預期收益。流通股東如果抱著寧可不掙錢也不亂買股票的心態(tài),那么投資收益水平一定會提高很多。”
在重重金融危機下,當未來變得空前不確定時,恐懼是否又會主導了我們的情緒?“認為股市可能明天就會完全崩潰,而實際上此時樂觀的因素反倒已經(jīng)成為市場主導。”
重讀此書,再次感悟“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