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選擇熟悉的公司

【兵法探源】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并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于實現了統一中國的愿望。
【基金新說】
投資大師巴菲特說:我只賺自己熟悉的行業的錢。由于這個乍一看似乎有些偏執的理念,巴菲特與20世紀90年代末的網絡股狂潮擦肩而過,也對2003年以來中國的房地產業視而不見,而他依然是全球投資者眼中至高無上的“股神”。

炒股是這樣,投資基金也莫不如此。有時候,投資者會被廣告中的一句“上一個基金年收益率翻倍”的詞語刺激得熱血沸騰,從而買下一個第二天就忘記名稱的基金產品;或者把有限的本金買了十個甚至更多的基金,謂之曰“東方不亮西方亮”。這就像一種旅游者的心理一樣,總覺得最美的景色在下一座山后面,因為“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要避免這種心理誤區,投資者就要堅持買自己熟悉的基金產品,追隨自己熟悉的基金經理,選擇自己熟悉的基金公司。熟悉建立信任,信任創造收益,信任也降低風險。
可是,如何做到熟悉一家基金公司和其產品呢?也許一些老股民的做法能夠給出一些啟示。在上海和深圳等地的部分股民,他們永遠只操作本地的上市公司,對任何外地公司的股票一律只看不碰。他們經常撥打上市公司的董秘電話,不放過任何一次參加股東大會的機會,對公司管理層、產品情況、資產重組甚至歷年業績都如數家珍。對公司的了解也是他們一直能取得相當可觀的穩定收益的原因。
那么試問,如果要買基金,是不是非位列排行榜首位的不買呢?答案是:買排名靠前的自己最熟悉的公司或產品。從普遍情況來看,自己最熟悉的公司往往是地緣最近的公司或者說本地公司。因為本地的基金公司在本地媒體的曝光量更大,無論是媒體的采訪,還是投資者講座,甚至組織投資者參觀公司,都讓投資者有更多的機會深度接觸公司。與人際交往一樣,沒有比面對面的交談和接觸更能建立信任感了。并且一般來講,排名前幾位的基金產品收益差距不會很大,且在將來排名也許還會變動。所以,把巴菲特的話拿來,我們可以說:我只投資自己熟悉的公司的基金。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用兵打仗,實際上是一種更高的政治戰略。兵法說: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就是說受地勢限制的緣故,應該先攻打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攻打遠隔之敵。套用在基金投資策略上,可以說:關注陌生或地緣遠的公司,選擇熟悉或地緣近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