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的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以下簡稱“《基金法》”)第九章對“基金份額持有人權利及其行使”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筆者理解,所謂基金份額持有人是指通過購買基金份額而加入到基金法律關系之中,并依照法律和基金契約的規(guī)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作為以投資為目的的團體,投資基金中存在一個類似于公司的集體決策機制,即基金份額持有人在基金的運作過程中,通過一種集體決策機制將基金份額持有人的意志轉化為投資基金的意志,這種集體決策機制的主要表現形式即為本文所討論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基金份額持有人作為基金的受益人,通過基金持有人大會這樣一個機制參與基金的運作和管理,并對基金運作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項進行決議。然而,實踐中,基金份額持有人更多的是在用腳投票,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在基金的治理結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弱。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這與現行法律下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法定人數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國《基金法》第七十五條規(guī)定,“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應當有代表百分之五十以上基金份額的持有人參加,方可召開。”正是這一條規(guī)定,使眾多基金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陷于始終無法召開的困境。眾所周知,由于基金通過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相對較為安全,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大眾投資工具,目前,個人投資者已成為證券投資基金的主導力量。實踐中,由于基金份額的持有人以個人投資者居多,持有人人數眾多,個別持有人的份額有限,要滿足持有人大會的上述法定人數要求著實不易。這樣一來,受制于現行法律下的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法定人數的高標準、嚴要求,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就大多數基金而言極其困難甚至幾近于不可能。筆者認為,過高的且缺乏彈性的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法定人數制度實質上會對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害。
相比于我國《基金法》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法定人數制度的嚴苛規(guī)定,許多其他國家、地區(qū)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法定人數的規(guī)定普遍較寬松。如香港的《單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則》區(qū)分普通決議事項和特別決議事項而對基金持有人會議的法定人數分別有不同的規(guī)定,如只是審議普通決議事項,那么其法定人數為持有已發(fā)行的單位或股份的10%的持有人,如果通過特別決議,則其法定人數為持有已發(fā)行的單位或股份的25%的持有人。另外,如果在指定開會時間過后半個小時內,出席會議的人數仍未達法定人數,必須將會議押后不少于15日后重開。重開后的會議出席人數(包括獲委派的代表)即成為法定人數。
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原國務院證券委員會和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聯合發(fā)布的《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對法定人數即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方式,較好地兼顧了對投資者的保護和對公司召開股東大會的實際需要。一方面,上述必備條款規(guī)定了公司只有在擬出席會議的股東所代表的有表決權的股份數達到公司有表決權的股份總數二分之一以上的,才可以召開股東大會。另一方面,還規(guī)定如法定人數達不到的,公司應當在五日內將會議擬審議的事項、開會日期和地點以公告形式再次通知股東,經公告通知,公司可以召開股東大會。此外,2006年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五十四條規(guī)定,公司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在章程中規(guī)定催告程序。這一規(guī)定是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人數的靈活處理,以免發(fā)生基金份額持有人會議因出席會議的持有人人數不符合法律要求而導致無法通過合法決議的情形發(fā)生。
筆者認為,在將來對《基金法》進行修訂時,可以參考以上這些條款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的法定人數作出更加靈活的規(guī)定,使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可以切實代表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而不至于因為法定人數制度之設計不盡合理而形同虛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