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宣傳穩健到慘烈結局,銀行專家理財短板在何處?
近日20多款銀行系FOF(基金寶)產品集中到期,約占總數的70%。一些產品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里,凈值跌幅均超過此前的一倍。
曾經以“優選基金”、“抗跌”為口號的銀行FOF產品,現在的戰績卻如此慘烈,仿若經歷了一場“天災人禍”的洗禮。
熊市來得太快
據某銀行9月19日開放的凈值公告,其3款基金優選系列人民幣理財計劃的理財單位凈值僅為0.5974元、0.5669元和0.6615元,對應的收益率則是-40.26%、-43.31%和-33.85%。近乎腰斬的收益率,與同期公布的其他基金收益相比還要差一大截。而從該銀行今年5月31日發布的公告來看,其凈值分別為0.8250元、0.7829元和0.9134元,對應的收益率為-17.5%、-21.71%、-8.66%。對比以上兩項數據,在不到4個月的時間,其凈值跌幅均超過此前的一倍。
除這家銀行外,還有3家銀行在此間公告了凈值及收益率。這3家銀行的FOF產品收益率略微跑贏大盤,但總體來說依然是下跌的趨勢,其中有一家銀行的某款產品3個月跌幅超過8%,達到年化35%的大跌。
至此,FOF產品優中選優的概念顯得無從說起,令投資者難以信賴。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除部分發行于去年年終的銀行FOF產品至今能保證略微盈利外,多數產品均虧損。
與目前悲慘情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銀行系FOF當初的預期收益十分驚人,其到期平均預期收益大多在25%以上,其中招商銀行的一款FOF理財產品,其最高的預期收益為10%-50%。
一位銀行私人理財部人士解釋說,產品疲軟完全是市場因素,當初銀行發行FOF產品的初衷,是希望更大程度的幫助客戶規避風險。
該人士所言所謂市場因素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銀行FOF絕大多數是在2007年下半年成立的,不久即趕上股市的持續震蕩和暴跌,這對其短期收益影響很大。二是,不同于券商集合理財中FOF產品通常5年的期限設計,銀行FOF產品期限通常都不超過2年。
一位券商資產管理部負責人表示稱,這類產品設計時主要考慮到是牛市環境,意圖短期獲利離場,因此其產品期限設計十分短,但沒想到熊市來的如此之快,“短期的期限設計,除非市場根本反轉,否則大部分的銀行FOF幾乎根本沒有翻盤離場的可能。”
實際上,銀行去年在發行FOF產品時也考慮到市場可能下行的風險,因此在設計上加入了更多投資領域以增加額外收益,比如添加新股申購和結構性存款等。但遺憾的是,由于新股的表現今年亦比較疲軟,再加上結構性產品的表現并不十分搶眼,額外投資部分基本上都沒有起到作用。
誰為FOF收益負責
FOF并不直接投資股票或債券,通過持有其他證券投資基金而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資產,因此它的投資范圍僅限于其他基金。
根據我國《基金法》的有關規定,基金財產不得買賣其他基金份額。銀行也不得進行直接投資。這就意味著,基金公司、銀行都無法直接發行FOF。因此,目前我們身邊的FOF都是由券商或者信托直接發起,由銀行、券商等作為代銷單位。所以,券商、基金公司或信托公司才是銀行FOF產品的真正投資管理人,商業銀行其實是銀行FOF的發售,只能算是“準FOF”。
但據一位同時兼管券商和銀行兩系FOF的券商資產管理部門的負責人透露,銀行系FOF的產品設計大多是銀行完成,譬如,如此高的預期收益,還有如此短的存續期限。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短期限的設計只適合牛市生存,這直接導致了銀行FOF的投資操作相當困難。譬如,存續時間短導致資產配置難以選擇,道理很簡單,好的基金可能短期收益并不好。因此,券商集合理財的投資期限(3到5年)才是合理的。
業內評價說,FOF的收益很大程度取決于管理人對基金的配置水平,而此次公布凈值的FOF產品基本隸屬于中小型銀行,其選擇基金的范圍往往不及大型銀行,其產品收益的不盡如人意也就在所難免了。許多專家認為,產品經理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產品收益表現上的分化,銀行FOF產品凈值大幅縮水是FOF產品經理的操作與所選基金雙重作用的結果。
一位產品經理則指出,與FOF的發源地美國相比,國內的FOF產品收益還受到T+1的限制,無法當天買賣,這是影響FOF產品收益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刊特約理財師則提醒投資者,銀行內部所做的產品風險評級、產品適合度評估和投資者風險測試等都是一種定性結論,并沒有定量模型分析,只能是提供投資者的一種參考,到底是否適合購買還需自己衡量。
產品設計曝銀行短板
某銀行于今年8月發表公告,稱旗下一款已到期的產品延期1年,銀行不再另外收取管理費,客戶可選擇延期或贖回。
上海一信托公司研發部負責人如此解釋,銀行FOF產品大多投資股票基金甚至指數基金,其投資方向決定了它本該長線持有,尤其是在行情不好的時期。但目前銀行為降低風險,都設置了一個產品期限,這樣一旦FOF投資的基金浮虧而FOF產品恰好到期的話,投資者必定面對實實在在的損失。
銀行產品延期已成為避免投資巨大虧損的普遍行為,而為避免“認虧”,客戶接受銀行對產品的“延期”,也幾乎成為惟一選擇。
但是,在理財專家看來,“投資期限”是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設計者對某一時間段內市場的判斷,如果延期,理論上投資者購買的已是一款“新產品”了。
一位購買了招行FOF產品的投資者無奈地說,我很清楚投資有風險,但銀行將損失都歸咎于股市我不同意,FOF產品非進取型,而是所謂的穩健型。我認為,收益是考驗銀行投資風險和理財能力最直觀的方式。
現在,再次翻開招行這款產品的說明書,“預期年收益率有望達到4%-20%,遠遠高于同期存款利率”的宣傳耐人尋味。
據某銀行的一位產品經理介紹,如今市場行情不佳,FOF已經被列入平衡型或進取型的風險類別中,銀行已經根據市場行情變化來劃分具體產品的風險評級。去年市場行情很好時,銀行將FOF就列入了穩健型產品中。
看來,因對后市判斷向投資者道歉的不該僅僅是基金經理,銀行FOF的產品經理們同樣做了錯誤的積極判斷,道歉行列中應該包括他們。據某銀行私人理財部人士介紹,銀行目前已經不再推類似產品,因為行情好客戶會認為買FOF沒有直接買基金賺得多,而一旦行情走熊,客戶又認為是銀行的責任。
為什么去年銀行會有那么樂觀的后市判斷?這是最需要提醒投資者注意的,這是因為,大量發行FOF產品可以直接擴大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現在的收益危機對銀行同樣是個教訓。真不知專家理財機構何時能回歸專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