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 彌/編譯
多少世紀以來,科學家、旅行家以及冒險家都熱衷于找到某種能賦予持有者神奇魔力的“超自然物質”。1985年,蘇美情報部門的特種部隊為了拿到一塊中非熱帶叢林里的神秘魔石,展開了一場爭奪魔石的戰斗。
蘇聯要把“魔石”奪到手
盡管上個世紀80年代蘇聯還處在鐵幕包圍之中,但1985年的莫斯科世界青年與學生聯歡節,為外國間諜提供了以官方身份進入該國的最佳口實。一次,蘇聯情報人員在與世界同行進行工作會晤時,得到一個不同尋常的情報,說是有一個居住在中非密林深處的部落,得到了一塊球狀的魔石。那個石球盡管不大,卻具有一些非同尋常的特征,能賦予部落頭領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無邊法力”。而且此消息得到了多方面的證實。
當時,無論是蘇聯還是西方的物理學家都已經在熱烈議論有所謂“超自然物質”存在的話題。這是一種由帶負電荷的與帶正電荷微粒所組成的物質,并稱其為“反物質”。物理學家認為,引爆百萬分之一克的反物質能釋放出相當于引爆37.8公斤炸藥所釋放的能量。因此,在軍備競賽的年代,哪怕擁有100克這種“超自然物質”,也能占據絕對的優勢。
恰好這時出現了一個契機:當時蘇聯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主席維克托·米哈伊洛維奇·切布里科夫收到了由第一總局送來的報告,里面提到了那塊非洲魔石,稱它是一個深色的玻璃狀物質圓球,直徑約15厘米,質地特別堅硬。該魔石被視為珍寶,由部落頭領代代傳承,有起死回生的神奇功效,能在黑暗中發光,觸摸時有一種溫乎乎的感覺,還特別重。最后,這洋洋萬言的報告還建議馬上組建一支派往中非的偵察小分隊,配合駐非機構的人員,把魔石奪到手。
據當時的特工人員回憶,就在制定行動計劃的過程中,從非洲又送來一份促使蘇方加快動作的情報。1985年8月21日,喀麥隆西部的尼奧斯湖發生了一次大爆炸,爆炸產生一種異常氣體,導致1746人中毒身亡。這應該說只是一種巧合,可有科學家認為這是湖深處“超自然物質”爆炸的結果。在看到這個報告之后,就連那些曾對此項使命抱懷疑態度的人也立馬改變了初衷,認為不該再遲疑不決。于是,盧比揚卡(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地點)決定加快派出小分隊的步伐,連其成員都來不及被告知這項特別任務的詳情。
美蘇特工激戰非洲
需要說明的是,此項行動至今在很多材料中仍屬“絕密”。然而在不少公開文獻里,輕易就能找到一些蘇聯特工人員當時在索馬里、安哥拉、乍得和中非等地秘密行動的相關報道。
就這樣,1985年1月,一支蘇聯特工小分隊利用外交身份的掩護前往目的地。蘇聯原先派駐的人員早已找好了向導,還放話出來說:蘇聯民族學家要來此地考察非洲土著民族的宗教和民俗。
可這時,他們突然收到一個通知,使這次“考察”不得不大大縮短其“科研”進程。因為“總部”已經得到情報,稱駐非機構和盧比揚卡的無線電通訊已被美國情報機關截獲。再說,蘇聯人的奇怪調動也不可能不被發現。很快,一支美國海軍陸戰隊就被派到了出事地點。他們的任務相當明確:趕在蘇聯人前面,不惜任何代價盡快把那塊魔石弄到手。
蘇聯特工小分隊在有經驗的向導的帶領下,搶先來到該部落的居住地。至于他們是怎么把魔石拿到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很可能是用一卡車的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與部落頭領交換的;要不就是用一臺“澤尼特牌”照相機換的;再不就是用武力奪到手的。可小分隊無法安全撤離,他們在叢林中遭到了美國特種部隊的伏擊。當然,蘇聯特工人員對此已早有準備,事先他們就已得知美國人會來同他們爭這杯“羹”。
雙方對射開始了。應該說,美國人對要拿到魔石的決心更大。他們乘潛水艇來到出事地點,將一支海軍陸戰隊送到岸邊,還派出直升飛機進行掩護。當時的力量相當懸殊,蘇聯的“民族學家”只好且戰且退,退到了早就有人在那里接應的利比亞邊界。美國人犧牲了幾位戰士后,不得不停止追擊,一無所獲地溜走了。蘇聯方面幾名戰士負了輕傷。魔石終于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通過外交渠道送到了莫斯科。
揭開魔石之謎
魔石被直接送到莫斯科郊外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所屬的一家秘密研究所。由于該所的研究人員知識明顯欠缺,只好把科學院的頂級科學家都請來參與這項研究工作,而且每個被告知這個秘密的科學家事先都得簽字畫押,保證絕不泄漏機密。首先,他們制訂了5年的研究計劃,之后才著手研究工作。對那塊神奇的魔石,他們反復用X光透視,用最現代化的超聲波儀器掃瞄,上百次地稱重量、測尺寸,什么方法都用過了。科學家們還驚奇地發現,稍一觸摸魔石,它就會發熱,就這么小的體積而言,它的分量實在是太沉了。專家們還從魔石表面刮下一些粉末拿去做化學鑒定,得出的結果卻更讓他們摸不著頭腦。一開始,專家們就弄不清小球是由什么物質構成,只覺得從光譜分析看出其成分不純,在很像硬玻璃的外殼里面有著某種液體。于是,他們突發奇想,那液體有可能是反物質。這就意味著隨意挪動會造成最嚴重的后果。因為物理學家都知道,那不僅僅是一般的爆炸,而有可能造成整個大洲的毀滅,甚至引起銀河系的又一次大爆炸。
而這時,蘇共27大召開在即,科學院得就此事在大會上做報告。此前國家安全委員會已經向國家最高領導報告過,稱奪寶行動已順利結束,包括幾位將軍在內的參加者都已拿到政府最高獎賞,現在就看科學界的了。科學家們都清楚地意識到,研究工作稍有拖延將意味著什么。上面肯定會說:人家冒著生命危險從非洲奪來了寶球,可你們這些院士卻弄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東西。在反復多次試驗均無結果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只有孤注一擲:決定在石頭上鉆孔以獲取內部物質。這一崇高任務落到了莫斯科郊外一家保密單位的頭上。這家單位找來一位有經驗的鉗工,讓他站在機床跟前后對他說:“反正豁出去了,鉆吧!”他們給石頭連上各種傳感裝置,以便隨時監測其溫度和表面的任何一點細微變化。鉆孔工作在小心翼翼地進行。鉆頭剛進去1毫米,便接觸到了中心部位。可憐的鉗工在30個盧布獎金的激勵下,望了一眼現場指揮的領導,稍猶豫后終于下定了決心:“鉆吧!”鉆頭一下子進到了石心。
最后的結果終于出來了——從鉆出的孔里流出幾滴液體。科學家們趕緊拿去做化學分析,原來只是普通的海水。后來還弄清楚了,所謂的魔石其實是遠古時期一塊從水中來到陸地的火山玻璃石。由于其石夾雜有多種礦物質,所以具有非常奇怪的熱傳導性能,很快就能變熱,其溫度還能保存很長一段時間。
期待中的科學轟動效應當時并沒出現,然而,蘇聯的特工人員又一次將在遙遠國度所進行的一場漂亮戰役寫進了自己的功勞簿里。
[編譯自俄羅斯《總結》雜志]
(責任編輯 劉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