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美國小孩和ABC(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小孩在一起玩會是怎樣的局面?其實小孩的事情,也很復雜。他們和大人一樣,有著人際關系方面的競爭與較量。
三年前,因為工作調動,我們從大西洋岸邊的新澤西州搬家到了太平洋岸邊的西雅圖。等到安置妥當,兒子入學時,學校已經開學一個月了。
兒子成績優秀、待人禮貌、性格開朗,很快就成了他們班的小“核心”。開學不久,交友能力極強的兒子就和同學混熟了。同學的家長往我家里打電話,說希望能讓他們的孩子和我兒子一起“聚會”。我們初來乍到,正擔心孩子沒有朋友,這個邀請對我們正是求之不得。
這就是兒子和萊曼家三兄弟交往的開始。
“你爭我奪”
他們家的三胞胎兄弟,分別叫史賓賽、馬修和雷利,和兒子同歲。他們的父親是一個高大的德國后裔,叫湯姆,在一家銀行作副總裁。媽媽凱西是一個嬌小的愛爾蘭后裔,在家作全職太太。老大史賓賽和老二馬修從長相到性格都十分相像,較憨厚內向,喜歡下國際象棋和讀書,史賓賽甚至得過華盛頓州國際象棋少兒組的第四名。老三雷利則從長相到性格都與他的同胞兄弟不同,他活躍外向,喜好各種運動,也愛在人群中出頭充當領導。
三胞胎在娘胎里就要搶營養,蹬腿伸胳膊爭空間。出生后又要搶奶吃,搶著讓爸爸媽媽抱。我兒子本是他們共有的朋友,也成了他們爭搶的對象。原來是馬修在一年級和我兒子同班,而在二年級時,兒子和史賓賽也同班了。這使得在有兒子這個朋友上,哥兒倆“拉平了”。
投其所好
可能是性格相投,兒子最喜歡和雷利一起玩,這就引起了他們家許多“內部矛盾”。馬修對我兒子最忠實,把他視為兄弟,而他真正的兄弟在他眼里卻是競爭對手。為了“籠絡”兒子,他可以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拿給他;他仔細觀察兒子的喜好而投其所愛:到處去找姚明的卡片,甚至說動他爸爸,在火箭隊來西雅圖和超音速隊比賽時,專門帶(而且只帶)他和我兒子去看比賽。
史賓賽自知在性格上不太合我兒子的“口味”,就“獨辟蹊徑”,一方面在圣誕節時說服他媽為我兒子買了一個電子游戲機;另一方面,竭力培養我兒子對國際象棋的興趣。他還非常有城府地在恰當的時候說他兄弟的壞話。比如,雷利和我兒子都喜歡籃球,他們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里都經常打籃球。有一次我夸雷利打得好,史賓賽就悄悄對我說:“李先生,您不覺得雷利與其說是個打球的,不如說更像個抱球的?”我差點忍不住大笑。
不管馬修和史賓賽怎樣用心計,孩子的真性還是使得兒子和雷利玩得最好。但兒子很懂事,每次當馬修和史賓賽要他確認誰是他最好的朋友時,兒子都會說:“都是!”
除了“聚會”,他們還經常在對方家里過夜。三兄弟來時,一般是周末,我們會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吃晚餐,再放一個電影,然后就督促他們洗漱,安排他們和兒子進臥室,鋪睡袋,再為他們熄燈。但要真的等他們入睡,那要幾個小時。四個8歲的男孩子的噪音,簡直可以把房子拆掉。當然,如果他們安靜得太早或太快,則更加可疑。
同學中國文化
兒子不僅是受歡迎的伙伴,而且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小使者。密切的往來使得三胞胎兄弟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他們看兒子用筷子吃飯很感興趣,我就特地從中餐館討來了美國人專用的筷子(把一雙筷子用皮筋綁成有彈性的鑷子似的東西)給他們用;又專門到中國超市買來真正的筷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全家。再有就是食物——月餅、烤鴨都是他們的最愛。我們有空時,也給幾個小鬼頭講講中國的故事,講講北京的風土人情,再做上幾道中國菜,幾個孩子既大飽耳福又大飽口福。
二年級時,他們一起去考了華盛頓州的Gifted Program(類似于中國的重點班),他們學校一共五個人考上,三兄弟加我兒子就占了四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