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管理強調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的情感需要,突出人在企業管理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人的自尊和全面發展的要求,重視員工參與管理的作用,增強員工以企業為家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致力于培植企業的親和力。通過發揮情感管理的激勵作用、凝聚作用、心理保健作用和文化價值導向作用,來提升企業競爭優勢,打造和諧企業并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傳統管理 情感管理 實質 有效途徑
美國奧辛頓工業公司的總裁曾提出一條“黃金法則”:如果你既關愛你的顧客,又關愛你的員工,那么市場就會對你倍加關愛。企業實行情感管理,就是以員工為中心,在研究員工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基礎上采用非強制性方式,以一種潛在的說服力,依據組織的共同價值觀,把組織意志變為員工的自覺行為。其核心就是挖掘情感對員工行為決策的正向引導力,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用情感來凝聚人心。員工在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態來看待企業、服務于企業,與企業同舟共濟,建立起榮辱與共的價值體系,并心甘情愿地為企業創造價值。因此,情感管理更符合人性的需要,更有利于形成企業組織內部的凝聚力。這是打造和諧企業并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隱性力量。
一、企業情感管理的實質
1.以人為本
以人為中心,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核心與動力,必須發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與參與精神,建立和諧的管理環境和良好的人際氛圍,提倡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展人。這是人本思想的實質。情感管理倡導企業組織必須突破以管理制度和管理者為中心的硬性管理模式,轉變“保姆式”、“裁判式”、“監督式”的管理方式,真正“以員工為中心”,關注員工的情感需要與發展目標,增強員工的自主、自律和參與意識,培養員工的主人翁精神。
2.有人情味
人是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情感管理具有凝聚功能。管理者應重視對人的“感情投資”,即認識人的情感規律,注重人的內心世界,激發人的積極情緒,消除其消極情緒。尊重員工,善于溝通,對員工寬容、仁慈,盡量滿足員工的合理需求。這些同用剛性制度和手段約束人性相比,用情感調解更符合人性的需要,不但管理效果好,而且會使人輕松、愉快、幸福地投入工作。
2.靈活變通
情感管理摒棄剛性管理存在的程序化、公式化和千篇一律,針對企業員工因年齡、個性、能力和行為方式等變化因子,在管理態度、方式和績效評價等方面,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靈活變通、及時調整。在管理思想、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等環節既要考慮員工的各種需求,又要考慮員工的個性特點、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心理素質及道德可接受性,以提高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期望效應
情感管理就是以發展的眼光,通過教育、激勵和引導等方式,讓員工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達到認知、情感、意志與行為的自覺內化,不斷激發員工進取向上的行為動機,產生新的發展需要和良好的目標期待,并能看見企業的未來和自己的未來,并且有脫穎而出的機會。使員工的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在共同發展中產生良好的期望效應。
二、感情投資——企業情感管理的有效途徑
現代管理認為,一個富有人本思想的管理者,應著力創造一個適宜人性張揚的環境,培植組織的親和力。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和惟一目標,對人的感情投資才是最有效的投資。管理者如果漠視員工的情感需求,員工則易滋生消極怨恨情緒,久而久之對企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就會不斷降解,從而影響企業的社會形象、品牌信譽和經營績效。
1.重視企業員工的主體性,發揮情感管理的激勵作用
(1)讓員工參與管理,從制度上保證員工對企業管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職工希望從組織中獲得更大的工作自主權、參與決策、擔負更多的富有責任、挑戰性和多樣化的工作等,一方面可以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滿足企業員工的多元需求,激發其積極動機;另一方面可以使員工切身體會并理解組織管理的意圖和目的,提高他們對企業管理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一體感。
(2)強化員工自我管理,為員工的自我發展、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提供平臺。管理者要充分信任員工自我管理的能力,相信員工能管理好自己。讓員工根據組織的管理目標和要求,自主制定計劃,實施自我監督,實現自我管理,達到自我完善。
(3)給員工提供寬容的管理環境,保障員工創造性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在剛性管理運行成熟并為員工普遍接受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少對員工個性活動的干預,盡量不用簡單劃一的規定去套用富有個性的員工,盡量少一些強制性和監督性的管理環節,多給員工提供一些方向性和指導性的建議,多組織一些適合員工心理需要的活動,寬嚴有度,鼓勵員工大膽創新,積極適應企業改革和社會發展。
2.關注員工的內心需要,發揮情感管理的凝聚作用
(1)尊重關愛、親近員工。管理者如果把員工看成可以信賴的朋友,幫助他們樹立起自尊和自信,員工就變被動為主動,就會極大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竭盡全力地為企業服務。精明的管理者會恰當地處理好骨干員工和基層員工的關系,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平衡。企業管理者應經常性地深入到基層員工中,貼近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心聲,關注他們的未來,增加管理者的人情味,讓員工在這富有人情味的管理氛圍中增強自身的主體感和歸屬感。
(2)榜樣示范、淡化“權威”?!捌渖碚涣顒t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身教重于言教,要想員工做到知行統一,發揮管理的長效作用,管理者自身除了具備過硬的思想素質、廣博的智能結構、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修養外,還應淡化“權威”,放下官架子,身正垂范,增強示范效應。優秀的管理者不靠發號施令和權威來壓制人,而是崇尚民主化管理,實行“職務無稱謂”制度和“平等共事”的機制,以人格折服員工。
(3)平等溝通,增強凝聚力。
有效的人際溝通是釋放和緩解壓力、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人際關系、提高團隊凝聚力的一條重要途徑。企業組織內部要營造一種自由、開放、分享、平等的人際氛圍,除正式而制度化的交流途徑之外,還要啟用各種非正式的溝通渠道。管理者要善于傾聽,了解實情,把準員工的思想脈搏和心理動態,洞察員工的內心需求;管理者還要投入真情,彼此相融,與員工達到知心、知情、知理、知行;管理者更要富有愛心,善于保護員工。當員工的利益受到侵害或被誤解時,要敢于直言,維護員工的尊嚴。當員工遇到困難時,要盡力為員工提供真誠的幫助,讓員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被組織重視,并寄予心靈的歸屬和依托。
3.重視員工的心理管理,發揮情感管理的心理保健作用
傳統管理更多地是采取任務管理模式,對員工的情感關注不夠,員工容易出現許多心理問題。實踐證明,心理疾病不僅是威脅個人健康的大敵,而且是破壞企業組織效率的大敵。如果員工心理存在問題,就會導致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降低、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壓力大、人際關系緊張、職業倦怠等心理現象,導致缺勤率、離職率、事故率高。特別是普通員工,由于他們工作性質單一、工作內容重復,心理上很容易表現出厭倦、易怒、焦慮、緊張、情緒低落等消極心境,生理上也伴隨出現肩背、頸部疼痛、腸胃不適、睡眠障礙等軀體化癥狀。因此,企業應調動全部的管理力量,多途徑地開展員工的職業心理健康教育。
(1)加大職業心理健康投資,把員工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常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首先對全體管理者進行培訓,樹立人本理念,轉變管理方式;其次要加強企業環境建設。通過改善工作的硬環境(如工作條件、制度保障等)和軟環境(如組織結構改革、團隊建設、領導力培訓、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等),給員工提供一個健康、舒適、團結、向上的工作環境,豐富員工的工作內容,指明員工的發展方向,消除環境因素對員工職業心理健康的不利影響。
(2)進行職業心理健康評估,建立員工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問卷、訪談、座談會等方式,對員工進行職業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了解員工的壓力、人際關系、工作滿意度等,由心理專家對員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分析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尋找應對策略。
(3)加強職業心理健康的宣傳和疏導。首先,利用海報、櫥窗、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增強員工關注健康的意識,建立健康新模式。其次,通過壓力管理、挫折應對、情緒管理等培訓,幫助員工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增強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再次,對員工中突出的心理問題要及時提供心理援助,進行專業疏導。最后,加強對主管人員的情商培訓,掌握情感管理的技術,提高管理技巧。
4.營造積極健康的企業文化,發揮情感管理的價值導向作用
企業文化是指一個企業長期形成的并為全體員工認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它是一種精神力量。和諧的企業文化是員工健康成長的土壤,對員工發揮著價值導向作用。企業的管理行為就是企業文化的踐行。員工的主體性、員工的內心需要、員工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效的溝通機制、和諧的文化氛圍、正確的價值導向等都是通過企業的管理行為來滿足員工的情感需求,不僅使各項管理得以順利實施,能夠最大范圍的統一職工的意志、規范職工的行為、凝聚職工的力量,而且使每個人在團隊中發揮積極作用,使企業得以穩健、和諧、持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 耀:西方管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2](美)S.P.羅賓斯: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3]趙翔安:情感管理:高效的用人之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