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文化交際研究目前還基本沿用編碼解碼理論來解釋跨文化交際過程,這種解釋簡單明了而且直接實用,但忽略了人類交際的認知特性,而關聯理論繼承了信息編碼理論,同時引進了認知的觀點來解釋人們的語言交際行為,它將對跨文化交際研究產生重要啟示。
[關鍵詞] 關聯理論 認知 跨文化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
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最早始于美國,以Hall的《無聲的語言》 為代表。此后,來自人類學、傳播學、語言學、文化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都對跨文化交際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到目前為止,主要的成果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文化比較研究。其中以Hofstede 對全世界不同國家文化以五個維度來區分最為著名。五個維度是:權力距離、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女性化與男性化、不確定性回避和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另外Hall 也從人們在交際中對語境的依存度劃分了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和多元時間文化與單一時間文化。
第二,跨文化交際行為過程研究。一般而言,目前的研究把跨文化交際行為納入信息傳播的總體框架上進行理解 。首先,跨文化交際行為被認為是一種交際行為,同普遍意義上的人類乃至全體生物體的交際是相似的;其次交際行為又被普遍理解為一種信息發送、接受的互動過程;再者,語言在人類交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里包含兩個層次的研究,從抽象層次上,借助信息理論,認為交際過程包括說話者信息編碼、發送、通過信道、在一定噪音條件下聽話人接收信息、解碼等過程。在具體層面上,有Grice的會話合作原則、Leech的禮貌原則等語言行為研究。這些研究對跨文化交際行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當前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不足
第一,單純的文化分類與比較容易陷于定型化和流于空泛化。通過對全球不同國家文化列菜單式的進行異同比較,對于跨文化交際的初級階段而言,無疑具有直觀、應用性強等特點,但是這些類型概括因其對象眾多,要求概括性強,必然導致空泛化、形式化,同時由于這種分類式的羅列,研究難以走向深入,理論也難以達到一定高度。對文化的分類比較有助于人們對全球不同文化差異的了解,但是也難免會讓人們陷入文化定勢的錯誤認識之中,而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多元文化時代日趨顯現,跨文化交際需要有新的理論來指導,需要從更加強調文化的共性的角度來進行研究。
第二,以信息編碼解碼理論來闡釋跨文化交際行為過程忽視了人類認知心理過程。目前大部分學者將跨文化交際過程類同于信息編碼解碼過程,如賈玉新(1997,30~48)將跨文化交際當中的雙方當作是信息發出者與信息接收者,他們在交際過程中進行編碼、解碼的活動,而影響他們交際行為的外在雜音包括具體交際環境與寬泛交際環境。具體的交際環境是指交際發生的直接或具體的環境,有社會與情景因素;寬泛的交際環境則包括文化、心理、自然地理環境。以信息編碼解碼理論來闡釋跨文化交際行為當然有其重大的理論意義,但由于這種信息理論是源于物理信號傳播原理,當應用于人類交際時,就表現出對人類心理認知過程的忽略。針對這一缺陷,基于認知科學背景的關聯理論,對人類交際行為作出了創新的解釋,接下來,本論文將運用關聯理論,重新審視跨文化交際行為。
三、關聯理論與跨文化交際
1.Sperb 和 Wilson 的關聯理論的基本觀點
(1)從認知的角度來理解交際,將交際看作是一種認知活動,認為人類認知的根本目標就是以最小的投入去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人們就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最為關聯的信息上。把交際看作一種認知活動,這是前面所述對跨文化交際行為理解中所沒有的。關聯理論把交際跟人類的認知活動聯系起來,同時,提出 “認知努力最小化與認知效果最大化”假說,根據認知努力程度來判定語言語義與說話人表達意義的關聯程度,從而進行話語含義的推理。
(2)人類的語言交際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根據關聯理論,交際涉及說話人與聽話人對信息的處理,說話人通過明示交際行為,讓聽話人獲取某種信息,而話語的理解涉及語言解碼與推理過程。前者指語言結構的邏輯形式,即語義原型,后者是邏輯形式轉換成話語命題后推導出的隱含意義,即說話人意義。明示與推理是交際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前者與說話人有關,后者則與聽話人有關。由此可見,關聯理論不認為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是交際的全部過程,它甚至不是主要的過程。在實際交際過程中,編碼信息有時并不完整,有時傳遞的信息也并非說話人想要表達的,交際更是一種推理,是依據說話人所提供的明示信息進行推理的過程。因此,交際的成功必須依靠關聯性:說話人的明示與聽話人的推理。
(3)提出了交際過程中的認知語境。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語境一般分為語言語境與非語言語境、直接語境與間接語境等,包括語言知識、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說話人與聽話人的背景等;同時,大部分學者認為語境是給定的、已知的,是交際中理解得以實現的背景知識。許多以前的研究者就認為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涉及到了所謂不同的語境,這些語境由于交際者文化背景不同而不同,正是由于這些差異而導致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顯然,這樣的語境觀并不能完全說明交際過程中語言理解的本質,而且這種觀點也無助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遭遇的困難,因為我們無法實現把每一次交際的語境完全掌握,同時,這也不是我們現實交際過程中的實際狀態。關聯理論認為,語境是一個心理結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假設,所以語境也稱為認知語境,其假設稱為認知語境假設。在語言交際中,對話語理解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構成聽話人認知語境的一系列假設,而不是具體的情境因素。在交際過程中,認知語境信息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認知語境是在話語理解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也是聽話人的一個重新構建,而不是在理解過程之前就事先確定好了。在認知語境的重新構建中,聽話人會利用百科知識、邏輯知識以及語言知識等去幫助生成與當前話語信息相關的語境信息或假設。
(4)關聯的兩條原則:認知原則與交際原則。認知原則認為人類認知傾向于同最大關聯相吻合,而交際原則堅持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人類認知往往與最大關聯相吻合,但在交際中人們只期待一個最佳關聯。第一原則,即認知原則可預測人們的認知行為,對交際起導向作用。不管聽話人會有什么樣的需求,我們不可能總是希望說話人產出最大關聯的話語,他也許不愿意或不能夠提供最大關聯的信息,或者以最恰當的方式呈現該信息。根據關聯的第二原則,交際原則,每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這里的最佳關聯不同于最大關聯。
2.關聯理論對于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意義
(1)可以深化對跨文化交際本質的理解。根據關聯理論,跨文化交際行為也是一種認知活動,人們在跨文化交際活動過程中也遵循“認知努力最小化與認知效果最大化”,說話人表達的基本方向就是最大關聯,而聽話人在努力理解對方話語意圖的時候要力求最佳關聯。這種理解將跨文化交際行為普遍化、高度抽象化,有利于理論概括。
(2)將更加明確文化交際過程中表達困難與理解障礙的性質。關聯理論把人類的交際看作是一個明示-推理過程。說話人的意圖呈現包括語言表達即是明示過程,而聽話人的推理則是理解過程。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通常并非是同一母語,至少有一方的語言表達并不是完美的,語言信息的明示過程將有可能成為互相溝通的第一道關卡。此外,非語言交際手段也因為文化差異也有所不同,這也將成為明示過程中的問題所在。聽話人在推理過程中,要結合明示行為、通過語境假設,求得語境效果,利用百科知識及一般邏輯常識,找到最佳關聯,最后推定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在這個推理過程中,有些因素是會因文化差異而有所不同的。
(3)將改進對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語境的認識。關聯理論引入了動態的認知語境觀,認為語境是交際雙方在互動過程中保存在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理解每一個話語的所需要的語境因素是不同的,因此,聽話人要在話語理解過程中為第一個話語建構新的語境。交際的目的從本質上來說是為了改變對方的認知,也就改變了對方的認知環境,跨文化交際活動將會改變雙方的認知環境。這一語境觀的提出將對跨文化交際活動可能導致的文化后果產生新的認識。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研究目前還基本沿用編碼解碼理論來解釋跨文化交際過程,這種解釋簡單明了而且直接實用,但忽略了人類交際的認知特性,而關聯理論繼承了信息編碼理論,同時引進了認知的觀點來解釋人們的語言交際行為。據關聯理論,交際過程就是認知過程。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不斷建立新的認知假設,與此同時,也不斷打破先前的一些與新假設相沖突的假設。在話語交際中,聽話人根據對方的話語,依據認知環境,通過最佳關聯原則進行推理,從而理解話語含義。關聯理論將可能對跨文化交際研究產生重要的影響,它對交際本質的認識將深化對跨文化交際本質的理解,對跨文化交際的具體過程也會有新的認識,同時,認知語境觀的引入,使語境研究走向認知化與動態化。
參考文獻:
[1]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Y:Double Day and Company,1959
[2]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Sage,1980
[3]Hofstede,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 London:McGraw-Hill,1991
[4]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M].Thousand Oaks: Sage, 2001
[5]Hall, E. T. The Hidden Dimension[M].Garden City, NY: Double Day and Company, 1966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Samovar, Larry A. Richard E. Porter. Communciation Between Cultures[M].Fifth Edition.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8]Dodd, Carley H.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Fifth Edi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6
[9]Sperb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86/199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