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吉林省軟件產業自主創新狀況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針對現有能力和問題,提出提高我省軟件產業的可行性對策。
[關鍵詞] 軟件產業 自主創新 對策研究
一、吉林省軟件產業自主創新現狀分析
1.吉林省軟件產業現狀。吉林省軟件產業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與其他省市相比,吉林省發展軟件產業潛力很大,特別是人才優勢明顯,全省30多所高等院校,幾乎都設置了計算機、電子信息及相關專業,計算機、電子信息及相關專業在校本專科和研究生超過了萬人。
2.吉林省軟件產業存在的問題。(1)產業資金投入不足,融資渠道不暢。國家為扶持信息產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18號文件和47號文件等多項產 業政策,每年還拿出5.5億到6個億的電子發展基金支持國家直屬企業和各 省信息產業的發展,各省也都拿出一定資金進行配套,用于支持本省信息產業的發展。遼寧省、大連市、黑龍江省的配套基金分別為7000萬元、7000萬元、5000萬元。吉林省沒有配套基金,使國家對吉林省信息產業資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大。另外,全省對軟件企業發展相關資金等方面的實質性政策不多,全省軟件企業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其自身素質的欠缺加上機制限制,使軟件企業很難獲得風險投資和上市融資。融資渠道的不暢,制約了吉林省軟件產業的快速發展。
(2)軟件產品水平較低,競爭力不強。吉林省缺少集成電路芯片和系統軟件,具有高附加值的工具軟件、平臺軟件和中間件等也較少,大多數軟件企業的產品是管理軟件,而且產品雷同,技術含量低,附加值較低,與發達省份相比,產品競爭力較差,劣勢明顯。
(3)產業規模小,總體實力與軟件發達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04年,全省軟件產業總產值為40億元,占全省GDP總量2958.21億 元的1.3%,約占全國軟件產業總產值2400億元的1.6%。產業規模小,特色不突出,信息安全軟件、ERP軟件都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和氣候,發展外包業務有規模的僅有1戶企業,而且2004年銷售額僅為180萬美元。全省軟件產業總體實力與軟件發達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國內市場上競爭能力較弱。
(4)軟件企業規模小,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省軟件企業400多家,認定軟件企業164戶,但軟件企業普遍規模偏小,80%以上的企業為50人以下的企業。最大的軟件企業一汽啟明,有800多名員工,缺乏規模企業和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全省沒有千人以上的軟件企業。企業標準化、工程化程度和企業管理水平相對不高,多數企業采取封閉式、作坊式、家族式的管理和生產模式,不愿進行股份制改造,使軟件企業格局散亂,企業之間缺少合作和分工,產業鏈短。
(5)人才結構不合理,流失嚴重,普遍缺乏高級設計和管理人才。 吉林省素有科技省之稱,但是科技優勢在軟件產業上并沒有發揮出來。以吉林大學為代表的全省眾多高校為全國培養了大批優秀軟件人才,由于吉林省人才機制不是很健全,特別是軟環境不如發達省份,加上吉林省經濟欠發達,全省軟件人才的工資水平較全國平均水平普遍偏低,軟件企業中普遍缺少高級設計和管理人才。同時,由于高校的軟件教育模式落后于軟件產業的發展速度,許多新畢業的大學生不適應軟件企業的工作,低端軟件人才來源不暢,從而使全省的軟件企業出現留不住高級人才,又沒有低端程序員的困難境地,人才流失嚴重。
3.吉林省軟件產業自主創新現狀。吉林省的軟件產業與國內高科技產業集中地區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吉林省軟件產業存在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從宏觀角度看,軟件市場的壟斷與無序競爭影響其發展。在軟件核心技術方面,我國的軟件市場一直被國外大公司所壟斷,缺乏話語權。近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的全面開放,不僅在系統軟件和支撐軟件領域,國外企業繼續保持壟斷地位,而且在其他領域國外企業也開始從高端市場向中低端市場滲透,壟斷的勢力不僅沒有減退,反而開始擴展。另一方面,從微觀角度來看,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軟件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目前,吉林省的軟件企業大多較小,并且分布不集中,真正規模大、營業額超過10億元的企業鳳毛麟角。軟件產業“小而散”的特點,決定了我省的軟件產業對內難以在技術創新上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財力,對外難以與國內外規模巨大的軟件企業相抗衡。另外,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欠缺已經影響到吉林省軟件產業的飛速發展。“軟件產品的生命周期不長,換句話說,軟件產品更新換代速度相當快,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不斷創新,軟件產品才能獲得高利潤,進而推動軟件產業的高速發展。”一位軟件專家如是說。可見,軟件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對軟件產業鏈上游產品的原始創新力不足,已經成為我省乃至全國軟件產業發展的掣肘。
二、吉林省軟件產業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對策
1.發揮集聚優勢,加強軟件產業園建設。軟件園區在提供必要的硬件環境的同時,還應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技術開發環境,使軟件園區真正成為軟件企業成長的“孵化器”。吉林省的軟件園區建設在硬件方面已形成規模,還需要在“軟件”方面多下功夫,要加快建立園區軟件開發平臺,加強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園要依托園區的行政管理和服務體系不斷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為軟件企業的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直各部門的支持,把吉林省軟件園建成技術創新的基地、產品開發的基地、人才培訓的基地、企業孵化的基地和產品出口的基地,爭取把長春市軟件園辦成國內一流的軟件園區。
2.積極推進信息化基礎建設。吉林省正在進行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無論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都離不開信息化。而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儲、傳輸、變換、利用,都離不開計算機軟件,企業信息化無疑將推動吉林省軟件企業的發展。反過來,軟件企業的發展也將積極推進各類企業的信息技術應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信息服務業的發展。軟件的發展將滲透到各行各業,刺激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企業推廣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輔助制造、管理信息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內部網、企業資源計劃和電子商務等,將推進企業在研究開發、生產經營、管理服務上的變革,提高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和拓展國內外市場的能力。政府和社會信息化,政府上網和辦公自動化,發展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將促進對軟件產業的需求,刺激吉林省軟件產業的發展。
3.加強扶持力度,制定優惠政策。吉林省政府應制定針對軟件產業特點的稅收政策,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軟件企業開發自己的軟件產品,對企業擁有著作權的軟件產品經過認定,其繳納產品增值稅可以采取“先征后返” 的辦法。增值稅返還至實際稅賦的3%,目前,國內的財務體制對軟件資產的歸類無法體現軟件的價值,軟件通常被歸為“低值易耗品”,但若把軟件資產歸為“固定資產”,會影響到國家對于軟件產品用戶的稅收,因而應適當地對現有軟件資產財務賬目歸類進行調整,既能夠讓軟件資產得到應有的重視,又不至于影響國家稅收和管理。
4.加快實施多元化的投資和融資機制。資金匱乏是制約軟件企業發展的瓶頸,發展高技術企業的信貸擔保機構,培育資本市場,促進風險投資應成為解決資金瓶頸的重點工作加以推進。要進一步拓寬軟件產業的投資融資渠道,促進銀企對接,由行業主管部門出面組織協調、評估論證,以促進銀行向企業放貸。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利用境內外資本市場,積極推進優秀軟件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對具有較佳經營業績、管理規范、高成長性的軟件企業,通過政府協調或投入引導,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以增強抵御風險和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對具有發展潛力的軟件企業,通過吸引風險資金,引進國外風險投資機制和管理機制,進一步加速企業實現規模化、規范化和國際化; 繼續擴大風險資金和擔保基金投入,進一步完善基金的管理體系。
5.建立軟件人才引進和教育培訓的機制。軟件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軟件研發人員的水平高低,軟件企業只能在高薪上想辦法,由政府制定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進外地高級人才,另一方面要解決好本地人才的科研條件、工作待遇等問題,加大管理力度,留住人才。
6.引導企業選準發展方向,構建品牌企業。根據吉林省軟件企業現狀要加快其發展步伐,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發展應用軟件和工具軟件,以分布式對象/構件技術為突破口,大力提倡軟件開發過程的嵌入技術、繼承和封裝技術、開放式技術等,形成以構件庫為基礎的全方位應用系統開發的支撐環境,并且在標準化構件生產模式的基礎上,把成熟的構建產品嵌入到系統或工程中,采取先進的系統集成技術,避免重復開發和重復投資,縮短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充分發揮中小企業機制靈活的特點,對那些市場前景好且已擁有的項目(例如已形成的特色軟件產業群,如信息安全、制造業ERP、糧企全信息管理系統)的企業力求做好,服務到位,做出信譽,進而做 強;對那些已具備一定規模和品牌優勢的骨干企業,政府要大力扶持,并加大投入,扶優扶強,注重大品牌的培育和組合,走規模化道路。
參考文獻:
[1]陶 躍 楊 勇 劉佩軍:影響吉林省軟件產業發展的因素識別與分析[J].情報科學,2004年22卷9期
[2]培育吉林省新興支柱和優勢行業的初步思考.吉林省統計局:http://www.tjj.jl.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