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業秘密作為一項重要的知識產權,是企業謀求長期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商業秘密泄露危機的成因分析,提出了企業構建商業秘密危機保護管理機制,從而提高商業秘密保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 商業秘密 危機管理 機制
危機,是指對組織基本目標實現構成威脅,要求組織在極短時間內做出關鍵性決策進行緊急回應的突發性事件。商業秘密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商業秘密泄露會對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正因如此,商業秘密泄露被看作企業危機。
一、商業秘密泄露危機成因
1.企業內部泄密
(1)人才流動。人才流動是企業內部泄露商業的最廣泛途徑。人才是商業秘密的“活化體”,在離開原企業時,雖然仍負有對原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義務,但正如美國貝克法官指出:“當一個雇員終止了與其雇主的雇傭關系后,他有權帶走‘受雇傭期間有用技巧、經驗和知識’”。
(2)企業對商業秘密保護不力。首先,企業對商業秘密保護的系統性不夠,僅將商業秘密局限于技術信息類,忽視了對經營信息類商業秘密保護;其次,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嚴密性不足,沒有分層次、點面結合保護,致使商業秘密流失。
2.企業外部泄密
(1)以合法的手段獲取商業秘密。在實踐中,企業相對人可以從公開發表的相關論文,申報的科學技術成果,有關技術人對生產工藝的翔實介紹等方式中收集該企業的信息,通過分析、歸納、綜合、提取得出相應的結論,獲取商業秘密。另外,商業秘密不具有其他知識產權研究開發的專有性。對企業相對人的獨立研究開發,通過公開途徑獲取企業的技術信息和管理信息,法律并不禁止。
(2)以非法的手段獲取商業秘密。《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條做了歸納,有四種情形:①以盜竊、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②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商業秘密;③違反約定,或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業秘密;④第三人明知或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仍從侵權人處獲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
二、構建商業秘密危機管理機制
1.泄密危機預防
(1)建立商業秘密管理監控機構。企業應視商業秘密管理任務的需要建立相應的管理監控機構,努力做到管理“三歸口”:一是職能管理歸口,避免“政出多門”。即由統一的管理監控機構對技術成果進行分類、確定商業秘密的密級、保護范圍、保密期限;二是技術輸出歸口,避免“各自為政”。如某企業在技術輸出上有多個出口,既有各二級單位的科協、技協,又有相關的職能、科研部門,存在各自為政現象;三是商業秘密侵權監控歸口。對他人的侵權行為進行監控,有效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
(2)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應以有效控制商業秘密接觸范圍,消除泄密隱患為主要目的制定。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包括:商業秘密載體保密管理制度;保密要害部門、涉密人員管理制度;對外宣傳保密規定等。
(3)積極推行契約管理。目前較為通用的契約管理是簽定競業限制合同。由于競業限制是對員工自由擇業權的限制,因此企業必須對此限制給予一定經濟補償。競業限制只是對涉密人員擇業的一種限制,不能簡單等同于保密義務。競業限制期滿只意味著受限制人員不再受擇業方向限制,并不意味著免除保密義務。
2.泄密危機處理
泄密危機處理是商業秘密危機管理機制的主要環節,主要有以下幾步:第一步:聽取商業秘密泄露危機事件報告及評估當危機發生時,企業負責人須召集企業高層聽取危機事件的報告。企業高層聽取匯報后,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對商業秘密泄密危機事件的發展趨勢、對企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后果以及企業能夠和可以采取的措施等重大事情做出初步的評估和決策。
第二步:組建商業秘密泄露危機處理小組。當企業最高負責人對危機事件作出了初步評估和決策后,應立即成立危機處理小組。該小組有權調動公司的所有資源,有權獨立代表公司做出任何妥協、承諾和聲明。一般情況下,危機處理小組應由企業相應的商業秘密保護管理監控機構的最高負責人或企業最高負責人擔任小組負責人。小組其他成員應包括:公司法律顧問、公關顧問、業務負責人、行政負責人、人力資源負責人和小組秘書等。
第三步:啟動商業秘密保護應急預案,認真做好證據收集工作。由危機處理小組對可能泄露的商業秘密,如產品報價、客戶名單、合同協議、業務報告等進行及時整理和歸納,并運用法律、行政等手段來保護企業的利益,把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四步:運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我國法律對商業秘密維權途徑作了規定,主要有:協商解決、申請仲裁、行政訴訟、民事訴訟、刑事訴訟。當商業秘密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權利人可根據侵權性質及程度,選擇最簡單、最利于實現自己維權主張的司法救濟途徑,依法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
3.泄密危機事后管理
(1)增強企業全員的商業秘密保護意識,使員工明確商業秘密的范圍,明確在工作中使用商業秘密的行為規范等。
(2)改善組織管理。商業秘密泄密危機處理后,整個危機管理活動并沒有結束。企業必須重新審視整個危機過程,并可借此契機重新調整組織結構,采取必要的技術防范措施。
(3)離職員工管理。員工離職后,企業應跟蹤管理,尤其是企業的核心員工。分析表明,雇傭離職員工所花費的成本往往是招聘新人所需費用的一半。實施離職員工管理重在理解和溝通,企業要認真了解員工離工原因,通過建立離職員工關系網絡保持雙方的聯系和交流,適時提供相關職位和鼓勵優秀離職員工回歸。
總之,建立商業秘密危機管理機制是企業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避免商業秘密外泄及維護合法權益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劉 剛: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2]施 麗:論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J].前言,2007.7
[3]田 治: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策略分析[J].商業文化,2008.1
[4]檀 民:商業秘密的保護與管理[J].企業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