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市場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試圖將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理論,從上世紀30年代產生以來,其理論不斷地豐富和發展,伴隨著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開放,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也產生了深刻的理論影響,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具有積極的理論啟示。
[關鍵詞] 市場社會主義 中國經濟改革 理論影響
十七大報告把我國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概括為“十個結合”,其中之一就是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市場經濟理論是鄧小平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做出的劃時代貢獻。而早在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前,西方市場社會主義者已經在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方面做了大量理論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豐碩成果。由于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國內很少有人把它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聯系起來,甚至對它一直持批判態度。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社會主義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意義逐漸顯現出來,尤其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論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市場社會主義的形成與發展
市場社會主義一般指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經濟理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體制,也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一股重要思潮,涵蓋了從20世紀初開始出現的關于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各種理論觀點和流派。作為經濟體制則主要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形成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它既不同于以美國為代表的“市場資本主義”也不同于以原蘇聯為代表的“計劃社會主義”。
按照市場社會主義理論在發展中產生不同類型的模式,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四個階段”。這四個階段是:(1)20世紀30年代產生的計劃模擬市場的“蘭格模式”市場社會主義;(2)20世紀50~80年代隨著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而產生的計劃與市場并存、決策分散的“分權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3)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以英國工黨進行政策調整為政治背景,英國左翼理論家發展起來的“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4)蘇東劇變以后,西方左翼理論家對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的種種新建構。這四個階段中,以“市場主導的市場社會主義”模式的產生為分界線,又可分為兩個時期,即第一、二階段的“前期”和第三、四階段的“近期”。前者稱為“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或東方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潮,后者稱為“當代市場社會主義”,或西方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潮。兩者最重要的區別是其政治目標的不同,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是在傳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探討如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是為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的;而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則大都是在蘇東社會主義垮臺之后,一批激進學者試圖改造資本主義的經濟基礎以培育和發展社會主義因素的產物,是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有成果上進行改良資本主義或替代資本主義的設想,是通向未來社會主義的中短期目標。
二、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理論影響
作為資源配置方式和經濟組織模式的計劃和市場,能在多大程度上獨立于特定的社會政治制度,歷來是理論界爭論的熱點。社會主義由一種理想變為現實政治制度后,計劃經濟一直被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特征,市場社會主義的貢獻在于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的認識。從市場社會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看,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市場社會主義,都對在社會主義國家引入和建設市場經濟產生過重要影響,對社會主義國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有過積極的理論貢獻。以“蘭格模式”為例,波蘭經濟學家蘭格提出的模式,可視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引進市場機制的最早理論嘗試。他巧妙地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微觀經濟學結合起來,突破了傳統的計劃和市場互斥論的框框,正式把市場范疇引入社會主義經濟學體系中。蘭格模式對以后社會主義經濟的探索者具有很大的啟發性,蘭格模式也成為以后“一些試圖在理論上結合計劃工作和市場機制者的理論基礎”(P18)。
20世紀50~80年代,隨著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逐漸產生了以南斯拉夫的霍爾瓦特、波蘭的布魯斯以及捷克的錫克等人為代表的計劃與市場并存、決策分散的“分權模式”的市場社會主義,其基本主張是在計劃經濟的框架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這實際上已經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市場經濟的初步嘗試,為社會主義國家逐步引入市場的經濟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20世紀80年代后,作為盛行于西方的現當代市場社會主義思潮,其主要觀點是論證市場社會主義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唯一可行途徑的問題。這里不存在資本主義國家如何引入和運行市場經濟問題,而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已十分成熟的基礎上如何融入社會主義因素,或者說是要解決在資本主義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如何增加社會主義因素,實現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問題,這一點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鮮明的不同。但它對市場能否以及如何與社會主義結合的有益探索,同樣給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市場經濟以有益啟示。“了解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市場社會主義思潮,有助于我們弄清市場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有助于在實踐上借鑒西方市場社會主義者的積極成果,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正確認識蘇東巨變后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上的新變化,增強社會主義必將戰勝資本主義的信心。”(P255)。
三、市場社會主義對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意義
市場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試圖將生產資料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以實現社會主義的理論,其基本特征是:把資源配置形式與社會制度分離開來,即把計劃機制或市場機制與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分離開來;主張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它的理論主張以及產生和發展過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具有類似性。雖然我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鄧小平理論偉大實踐的結晶,它與市場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和社會制度環境不同。但如果沒有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沒有打破陳規吸收借鑒國外有用思想,僅憑中國素有的經濟社會發展理論資源,恐怕難以支撐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大廈。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角度看,市場社會主義的突出貢獻在于從理論上證明:通過妥善地處理公有產權關系,可以把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長處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結合起來,運用市場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目的。可以說市場社會主義提出的“市場資源配置手段論”、“市場社會性質中性論”和“市場經濟效率優越論”為社會主義運用市場提供了間接的理論依據;而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中,鄧小平最先舉起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理論旗幟,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嶄新的命題。這是鄧小平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么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深入探索的結果。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只有堅持市場經濟,才能較快地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從而顯示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美國企業家代表團時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P149)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又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P373)這些精辟論述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直接的理論依據。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市場社會主義概念中,社會主義指的不是科學社會主義,也不是一種社會形態和社會主義的某個階段,它只是資本主義社會中某些“社會主義因素”。而科學社會主義是一種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最早是相對于空想社會主義提出來的。馬克思在1874年指出,“‘科學社會主義’,也只是為了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對應時才使用”。(P7)它經歷了三次飛躍:第一次是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會主義變成科學社會主義;第二次是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建立,形成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第三次是通過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探索各具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的第三次飛躍中,市場社會主義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發揮了應有的理論啟示作用,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實現了對市場社會主義的超越。
參考文獻:
[1](英)克里·特納 克萊夫·科利斯:計劃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段忠橋:當代國外社會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高 放: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