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社會的邊緣邁向經濟建設主戰場,主動為“三農”服務,是新時期賦予農業大學的責任和義務。將農村主導產業、科技專家以及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建立目標管理和激勵與約束機制,以適度規模的信息服務站為主要建設內容,參與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既發揮了大學知識、人才、信息創新源和輻射源的作用,又促進了商務信息在農村的迅速傳播,還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農村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關鍵詞] 農業大學 農村 商務信息 服務體系 構建思路
實施“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是當前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之一。農業大學對口支援建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將農村主導產業、科技專家以及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切實體現了學校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中的作用,促進了商務信息在農村的迅速傳播,進一步發揮了農業高校技術源的優勢和人才的優勢,使工程的實施做到高起點、出實效,多方共贏的良好結果。同時對于幫助農民獲取和發布商務信息,幫助農村逐步發展流通,幫助農民利用信息手段致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農業大學參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可行性分析
1.人才和科技優勢突出,為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奠定了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的社會角色和職能正在迅速的從社會的邊緣邁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戰場,在傳統的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基本任務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技術服務的社會職能日漸突出。同時,農業大學是知識、人才、信息的創新源和輻射源,是農業科技研究的排頭兵,也是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產生源,有著技術和人才的優勢,為“三農”服務又是農業大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都為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奠定了基礎。
2.推廣與示范工作加強,為開展農村商務信息服務搭建了平臺
(1)建立了三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網絡。近年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按照強化楊凌科技示范園帶動功能,鞏固提高省內示范基地建設水平,拓展省外示范基地建設范圍的基本思路,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45個,形成了以楊凌為中心,立足陜西,面向西北的三級農村科技示范推廣網絡。
(2)總結了不同特色信息咨詢培訓形式。學校與國內8所農業大學建立了高校網絡聯盟,與陜西電信聯合開通農林科技“168”熱線和“農家樂”服務,同時針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開展了集中培訓、現場培訓、網絡培訓等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訓,提高了農村勞動者整體科技素質。
(3)形成了校地科技合作良性互動機制。近年來,學校積極與地方政府、涉農企業開展科技合作60多項,創建了咸(陽)?楊(凌)農業科技產業經濟一體化模式。科技對農業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貢獻,使許多地方政府積極主動要求與學校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政府、企業提供項目、資金、場地,學校提供專家、技術、成果的良性互動機制。
3.形式多樣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為參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意識,是該校長期以來的優良傳統。學校堅持以“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為宗旨,形成了以產學研緊密結合為特色,以科技支農、科技下鄉為主體,以文化教育下鄉為輔助,以“綠色營精神”為支柱,以“博士+碩士+本科”模式組隊的社會實踐新格局。每年組織學生2萬余人次開展以送農業科技下鄉、文藝下鄉、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義務助教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并在楊凌4個鄉鎮、35個行政村、12個中學和34家企業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三年來,利用假期集中組織了60余支社會實踐服務隊,約3000名大學生在陜西、山東、北京、新疆等地的40多個縣300多個村莊開展服務活動;共舉辦各類培訓班350余期,培訓農業及企業技術人員15600余人次,解決農村及企業中的實際問題180余個,向地方政府提交了申報書和可行性報告36份。
二、農業大學參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機制分析
1.總體思路。按照政府新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科技和教學資源,在已經取得的農村社會化服務成果基礎上,建立商務信息進村入戶的新通道,實現農村商務信息快速傳播,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和物資流通,發揮科技在農業商務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促進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并為全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積累經驗,做出示范。
2.實現與地方主導產業、科技專家以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三方面的結合。(1)結合地方主導產業 主導產業是地方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信息的需求尤為重要,因此,結合主導產業的商務信息服務應該作為重要的服務內容,由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和輻射效應最為突出。(2)結合專家的科技服務活動 農村商務信息服務不能只是片面的信息服務,應當與專家的科技服務活動、科技入戶相結合,這樣才能滿足農村對市場信息和科技信息的雙重需求。以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和信息采集應用能力,提高農產品的營銷能力,這樣才能使科技服務和信息服務有機結合,相得益彰。(3)結合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 大學生在網絡商務信息的采集和使用方面有著顯著的技術優勢和為農村服務的熱情。通過大學生的實踐和駐村活動,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的計算機知識和使用能力,為農村培養一批留得住的計算機使用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大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得到鍛煉和加強,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3.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運行機制(如下圖)
4.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管理機制。為了保證高校對口支援建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的順利建設和運行,可以成立項目領導小組、項目實施工作小組和項目管理辦公室。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和領導工作,制定項目運作、管理制度。工作小組負責總體實施方案的制定、調整和項目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工作。辦公室負責項目的落實、經驗交流、總結和檢查、督促等日常管理工作。
為了提高學校科教人員到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工作的積極性,應當將專家到站服務的工作納入年終考核的內容,并在職稱晉升、教育培訓、津貼發放等方面予以考慮。對學生參與到服務站工作,記入創新與技能8學分的考核內容。同時按照相關規定向駐點工作人員發放下鄉補貼。
三、農業大學參與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分析
1.主要建設任務。在確定任務時,要考慮到地方主導產業、科技專家以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三方面的結合,通過建立高校對口支援建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站,組織專家和大學生進村入戶,幫助農民和農村經合組織收集、整理、發布商務信息、咨詢商務信息,開展培訓、提高其利用商務信息的技能。
2.建設內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結合已經取得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基礎,在大學周邊的150個~180個村子建立農村商務信息服務站,組織專家和學生到服務站開展咨詢和培訓活動。他們在選址時結合了地方政府確定的主導產業規劃,在不同的主導產業區,選擇交通便捷,商務流通量大,商務信息服務的網絡基礎較好的村子建立服務站,同時考慮學校已有的試驗示范基地或者大學生實踐基地周邊,便于信息服務與科技服務開展。
3.建設規模。學校首先結合楊凌確立的設施農業、奶畜、雜果、農牧良種等主導產業建立了30~40信息服務站,為每個信息服務站配備電腦等設備,定時組織專家和學生到站開展工作。同時依據所在省農業生態條件、產業特色、資源狀況和農產品優勢區域劃分,結合該省確定的主導產業,根據農民的致富需求,在學校現有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在不同生態區域和優勢產業中心地帶,如蘋果、獼猴桃、茶葉、葡萄、設施園藝、花椒、奶畜等產業集中或集散區,建立信息服務站120個~140個。另外,依據相對集中與信息共享的原則,將各個信息服務站通過網絡連為一體,形成共享數據平臺,開放實用,提高了信息使用效率。
參考文獻:
[1]路 劍 李小北:關于農戶信息化問題的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5,(5)
[2]黃和文 和諧發展視域中的“三農”問題審視.高等農業教育,2006,(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