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兩個務必”是60年前我黨面對執政考驗,密切黨群關系提出的重要思想。在新形勢下,“兩個務必”又為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在現階段,只有認真貫徹“兩個務必”,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制定切實可行的支持農業的措施,才能較好地解決“三農”問題。
[關鍵詞] “兩個務必” “三農”問題 政府作用
“兩個務必”是毛澤東在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對全黨提出的著名號召。他指出:全國勝利后,中國的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更偉大,更艱苦,……“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薄皟蓚€務必”為我們黨解決如何面對執政的考驗,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明年是“兩個務必”提出60周年,重溫這一重要思想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兩個務必”對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從1982年至今發出九個“1號文件”,聚焦“三農”問題,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需求和時代的最強音。我國正處于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轉變時期,這一轉變的關鍵問題是解決“三農”問題,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政府如何做十分重要。“兩個務必”對黨和政府如何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有效貫徹 “1號文件”,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1.“兩個務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精神動力
“兩個務必”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但并不意味著它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可以永遠不變。新的社會實踐必然給人們的認識和觀念帶來新的變化,也賦予了“兩個務必”以新的時代內涵和要求。在黨和政府全力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時期,集中體現我黨優良作風的“兩個務必”思想,也被賦予了時代特征:“兩個務必”體現了我黨為解決“三農問題”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思想觀念;大膽探索,勇于實踐,開拓創新,永不自滿的精神狀態;深入農村、深入農業、深入農民群眾的扎扎實實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
因此,“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從“兩個務必”中汲取營養和精神動力。胡錦濤總書記曾就這種精神動力,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艱苦奮斗和謙虛謹慎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凝聚黨心民心、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法寶,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國富民強的強大精神動力。
2.“兩個務必”是解決“三農”困境的客觀要求
解決“三農”問題,客觀要求我們發揚堅持艱苦奮斗和不驕不躁的作風。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面臨很多矛盾和問題:農民就業門路不多,收入增長緩慢,是整個社會中最弱勢的群體;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是國民經濟中最弱質的產業;農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公共服務體系極不健全,農村發展滯后,農村已成為逐漸被弱化的地區,農村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的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們必須充分估計 “三農”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解決這些問題既不能浮躁冒進,急功近利;也不能平庸懶惰、固步自封。要發揚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和艱苦奮斗的作風,克勤克儉,扎實工作,自覺反對鋪張浪費、大手大腳,不斷增強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思想侵蝕的能力?!皟蓚€務必”,決不是當前解決困難的權宜之計,而是黨永遠保持的精神狀態。
二、貫徹“兩個務必”,發揮解決“三農”問題的政府作用
“兩個務必”是關于政府如何對待人民群眾、如何實施經濟管理的重要指導方針,是一種思維理念、一種工作作風。具體到解決“三農問題”,貫徹“兩個務必”就是要想方設法地規范政府的行為,設身處地為農民著想,發揮好政府對農業發展的支持作用。
1.重視“三農”問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改善工作作風
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深刻認識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更加重視“三農”問題。要清醒地看到,雖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步下降,但農業的基礎地位沒有變;雖然新階段農村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內涵有所變化和調整,但黨和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大政方針沒有變。
全黨全社會要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多方支持,對農業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政策傾斜,對農民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充分理解,要把支持農業和農村工作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確保中央關于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在具體措施上,要切實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農民增收、農村小康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深入農村,深入調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從思想上端正對農民的認識,從感情上密切與農民的聯系,尊重農民的意愿和選擇,做到愛民親民、利民富民、安民護民。
2.跳出“黃宗羲定律”,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黃宗羲定律”是清華大學的秦暉教授根據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思想概括出來的,基本含義是“歷代稅賦改革,每改革一次,稅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 2006年我國取消了除煙葉稅之外的農業稅,消除了農民的直接稅收負擔,但農民仍承擔著大量的其他負擔。比如,農村基層各級政府的稅外收費、農業生產活動中的間接稅收負擔、城鄉間的各種價格“剪刀差”的存在等。當前,跳出“黃宗羲定律”,就必須以“兩個務必”為指導,認真研究并解決免征農業稅后的的農民負擔問題,將減輕農民負擔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首先,加快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簡機構。據統計,2000年縣鄉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總收入不到21%,但財政人口在縣和縣以下占到財政供養人口的70%,由此可見,農民負擔重的主要原因是鄉鎮一級需要農民供養的人員太多。機構臃腫給農民造成的負擔占農民實際負擔的40%左右。因此,要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必須精簡鄉鎮機構,搞好合鄉并鎮、合并村組,精簡村組干部,辭退鄉鎮聘干部,鄉鎮以下管理職能及其監理費用由相應部門承擔。
其次,建立健全有效的農民負擔監督機制。一方面, 要建立農民負擔監督的地方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制度。把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作為考核和任用干部特別是縣、鄉兩級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和依據。另一方面,加強農民負擔監管,成立由黨政一把手掛帥的減輕農民負擔監督機構,在新聞媒體上公布減負工作部門的舉報電話,隨時接受群眾的舉報,及時處理。
最后,采取各種支農措施,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解決“三農”問題,不僅要為農民減負,還要為農民致富創造條件,尋找出路。政府必須高度重視農民收入問題,把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黨的農村政策能夠順利貫徹執行的最關鍵因素。實踐證明,農民增收不斷增長,才能為農村小康打下基礎,才能實現農村穩定,才能贏得農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同時,農民收入能否增加,也是農村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是否密切,社會治安狀況是否良好的關鍵。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從政體上把“城鄉分治”改為“城鄉同治”,給城鄉提供統一的公共產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等,為農民致富提供良好的生產環境。
二是以人為本,尊重農民的基本權利。逐步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民作為一個整體,全面推進,協調發展,農業人口和城鎮人口在稅賦、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與城市(鎮)人口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使農民與城市(鎮)居民享有相同權利和義務的同時,平等競爭。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明確牽頭部門,落實管理責任,加強督促檢查。健全有關法律法規,依法保障進城就業農民的各項權益。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2]胡錦濤:堅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A].入黨培訓材料[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2,33
[3]肖慧霞: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J].[經濟問題],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