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到印度旅行回來后,跟我講一路上不斷地遇到的奇人逸事。其中一件最令我難忘的是,他有一天無意中走進一家茶室,坐在茶室里喝茶聊天的大多是中年以上的人士,滿臉皺紋的印度人大聲說話大聲笑。朋友起初正是為了這一份談笑甚歡的喜樂氣氛而進來的,坐下仔細一看,方才發現幾乎每一張桌上,都有一口小型棺材。
每個人都對著棺材吃東西、喝茶,完全沒有在意那個令人看了覺得心中不愉快的小棺材,語氣非常自然、表情也很自在。
“你知道,”朋友說:“我們中國人最忌諱的,就是出門見到棺材,但是在這間茶室,仿佛故意在每張桌上都擺著一個小棺材。”
詫異的朋友最終抑止不住,找了一個會講英語的印度人探聽。那位印度老人談談地微笑:“有什么好避忌的呢?這一個棺材是我們大家都要住進去的,不過是遲早的問題罷了。”
“在印度,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包括茶室老板。”朋友的結論,“千萬不可小看在路上遇到的任何一個人。”
中國人的想法是,棺材代表不幸和死亡,因此要遠離。印度人卻有不同的看法,既然早晚都要死,那么早點去面對,早點去思考,早點認識死,當你有一天真正面對死亡的時候,你已經習慣,就不會那樣恐慌懼怕。
既然不可避免,那么勇敢去面對吧。印度哲人的話確實值得三思。
朋友說,他面對著棺材的第一天非常害怕,心理極不舒服,連茶也喝不下去,但是,他眼看著那么多人可以輕松地伴著棺材一起喝茶,其中一定有點什么道理,他決定挖掘出來。后來他每天都去看著小棺材喝一杯茶,這樣接連喝了兩個星期,他發現自己做事居然不再趕時間,連行路的速度也變得越來越慢。“生活里有很多從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比如一杯茶到底是怎么沖泡而成的?一塊餅究竟是如何烘制出來的?”他很開心地說,“當你用心去觀察,你就懂得怎么喝茶才能夠喝到茶的香味,怎么吃餅才能夠吃到餅的美味。”
“大多數的人隨便吃,隨便喝,粗糙地把一生過完。”他感嘆說:“根本不珍惜人生,也不懂得珍惜身邊的人事物,要知道,生而為人是多么難得呀!”
他搖頭,指著窗外大路上塞得滿滿的人和車:“難道就這樣過了一生嗎?”啜一口茶,他提醒我:“不要告訴自己沒有時間。”這正是我時常對別人和自己說的口頭禪。
“用心去生活,慢慢過日子,不要跑得那么快。”我禁不住隨著他的話語不斷地點頭。
“一個棺材在前面等你,你跑那么快做什么呢?”他問。
盡快,再快,再快一點,有沒有想過那么快步走到前面去,是為了什么呢?
速戰速決,還以為自己非常厲害,一生從來沒有享受過慢條斯理的悠悠然感覺,突然,再多行一步就走到棺材前面,到那個時候,你愿意繼續跨步走進去嗎?
我想慢一點。聰明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