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孫悟空為什么叫“弼馬溫”嗎?古人認為,在馬廄中養只猴子可以避免馬瘟,甚至“辟惡,消百病”。其實,猴子天性好動,可以讓一些易驚易怒的馬適應變故,在應對突然的情境時不再驚慌失措。在單位,我們也會看到這么一些“刺頭”:他們狂妄自負,意見很多,有時興風作浪,讓領導頭痛不已。有人認為他們是害群之馬,不利于單位發展。其實,“刺頭”就像團隊中的“弼馬溫”,他們的存在會促使領導者不斷完善自己的團隊。
說起“刺頭”員工的作用,美國總統林肯就曾提出“馬蠅效應”:有馬蠅叮的馬跑得快。林肯的內閣成員中一個叫蔡思的人很狂妄自大,一天,有人提醒林肯,蔡思正在“狂熱地上躥下跳”謀求總統職位,林肯笑著說,“現在有一只名叫‘總統欲’的馬蠅叮著蔡思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思那個部門不停地跑,我還不想打落它。”
其實,“刺頭”員工往往是有思想、有才華的,傻瓜和呆子不可能成為“刺頭”。另一個難能可貴的優點是,“刺頭”員工還大多勇于表達,只要他們認為自己手中掌握了真理,就會大聲地說出來。從某個層面看來,他們的心理是健康、身心是一致的,相反,有些人有了想法也不說,寧愿采取一種消極退隱的態度,這樣反而出現溝通的斷層、不利于團體協作。
當然,“刺頭”員工也不是越多越好。比如某些員工本身不安心工作而故意挑起沖突,或本身就有一些情緒和人際關系的問題。領導者該怎樣對待“刺頭”員工呢?
包容和尊重。“刺頭”存在,對企業的負面影響比正面的影響要小,而且現代企業追求的是“異質性團隊”,企業要創新,組織要發展,都離不開創新意識,而“刺頭”的出現恰恰避免了太強的同質性。
明辨和傾聽。“刺頭”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往往比較激烈,所以領導者要明辨其真實的意圖——到底是真的為了企業著想,還是瞎搗亂。如果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那么即使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領導也應該寬容;如果他們的意圖有問題,領導則要對他們循循善誘,但絕不能阻止他們的表達,因為這樣會讓更多人失去表達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