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農民工“失業潮”?
《財經網》2008年10月31日
【背景】“中國制造”面臨危機,農民工失業潮或將來襲。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這次可能出現的“失業潮”與1998年“失業潮”最大的不同是,上次可以有形地去做一些就業援助。比如,當時實行了積極的就業政策,成立了下崗再就業中心等。而這次大部分失業都是無形的,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小企業的員工,大部分都是農民工,他們從這里走了,可能換到別處,或者回到農村去,很難做出詳細的統計,也不會反映在城鎮登記失業率變化中。
這次的失業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市場調節。當然,政府能做的也很多。首先就需要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因為地方政府關心什么,就會出臺更有針對性的辦法。中國沿海的很多移民城市,農民工就業對地方政府來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優先的政策考慮,是因為這些工人走了,不會提高當地的登記失業率。因此,要制定一些原則,讓地方政府感到,保持就業穩定,不僅是保持戶籍人口的就業穩定,非戶籍人口的就業也應該是它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它政績表現的一個衡量指標。
還有一種促進就業的好方法,就是創造更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改善農產品的價格機制。加強“三農”工作,保證農業生產,是穩定經濟、穩定居民收入的好辦法。宏觀經濟政策也應該關注到就業問題,這涉及政府在采用財政政策或者用投資來刺激經濟時,選擇何種方式,選擇哪些領域。
(《財經》記者李增新采寫)
政府能“買得起”房市嗎?
《財經網》2008年10月30日
【背景】鄭州市政府宣布可能入市購房以救樓市。
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認為,賣不掉的房子,只要找政府,政府就包下來,這萬萬不能。如果這樣,中國經濟稍微有所好轉,房地產泡沫可能再次出現。因為只要拿到土地,就意味著有利潤;只要沒有利潤,政府就會埋單。不能建立起這樣的預期,地方政府干預市場的做法不足取。
就算美國政府的“救市”行為,其對市場制度的破壞,也是不容忽視的,只是現在實在沒有別的辦法。但是中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還沒有到要去買樓救房地產市場的地步。
目前中國整體的宏觀經濟環境面臨很多問題,在房地產上已有所表現,但絕對不是單單房地產一個領域的問題。單靠救樓市這種單槍匹馬的政策,不見得會取得效果。中國各個地方之間的經濟是相互聯系的,假設北京、上海、濟南等很多地方的房價都大跌,鄭州是不可能一枝獨秀的。
政府入市購房的價格也是一個問題。拿納稅人的錢去做這種事情,會遭遇道德風險。而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實在沒有標準。政府絕對沒有能力把所有的房子都買下來,那該買誰的房子,不買誰的房子呢?
美國“救市”是為了避免美國信用體系和金融體系的崩潰,絕不是穩定價格的問題。中國的樓房沒有到賣不出去的地步,只是一個價格高低的問題。鄭州市政府的“買樓”,與美國的救市不可同日而語。(《財經》記者姜海燕采寫)
(以上內容詳見《財經網》“意見領袖”欄目http://www.caijing.com.cn/leader/)
本欄目其他重點提示
郭玉閃(傳知行社會經濟研究所所長)
罷工“的哥”緣何氣不順?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小農和大市場能否匹配?
鄭京平(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
地方政府之間應該“比”什么?
郭樹清(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
城鄉統一 “錢”夠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