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國記者筆下,中國的許多高級軍事將領栩栩如生。關于蕭克,有這樣的描述——“一位軍人學者”(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一個善于思考、有學者風度的人”(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思維如箭一般敏捷而尖銳,蘊藏著一種令人生畏的力量”(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
蕭克,湖南省嘉禾人。父親為前清秀才,鄉間紳士,家中有地六畝。蕭克六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又讀高等小學三年,繼入縣初級師范學校。1926年1月,蕭克私借七塊大洋作盤纏,孤身離家出走。適逢大雪,艱難步行九天,抵韶關,繼轉乘火車至廣州。原擬報考黃埔軍校,因錯過時間,參加了蔣介石的憲兵第六十五輔助團。故多年后有云:“許多人說我是黃埔生,其實不然。”1927年5月,他在武漢葉挺的師里擔任排級教官;當第二支北伐部隊進入河北時,已當上連長。“在歷時兩個月的戰斗中,我學習了《共產主義ABC》和《共產主義前景》。在這之前的三年時間里,我一直堅持讀《向導》周報。”是時,蕭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時,蕭克任七十一團二營八連指導員。起義失敗后,蕭克回家暫避數日,繼而追尋朱德部隊,未果;隨即與好友在宜章組織起農民梭鏢隊,打土豪,分田地。1928年3月下旬,他率部由宜章出發,登五蓋山,東進資興龍溪洞,與毛澤東率領的三十一團不期而遇。“當時雙方都打紅旗,見面如見親兄弟。大家聞知是毛澤東帶的‘大紅軍’(我們農軍對主力紅軍的尊稱),欣喜若狂,歡呼雀躍。”1944年,蕭克到達延安,毛澤東憶起當年在龍溪洞會面的情景:“你們那時有多少人?多少槍?多少梭鏢?”蕭克一一回答。毛頗顯激動,揮手向前推曰:“揭竿而起!”
蕭克將軍和夫人蹇先佛
1934年7月23日,時任六軍團軍團長的蕭克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訓令:“中央書記處及中革軍委決定,六軍團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游擊戰爭和創立新的蘇區。”8月7日,蕭克奉命率部西征。他后來回憶道,從訓令看,中央對六軍團實施戰略轉移目的并未全部透露,實際上就是要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的先遣隊,為紅軍大規模長征探路和引路。

1936年7月5日,中央軍委頒布關于組織紅二方面軍及干部任職命令: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委。蕭克當時年僅29歲,是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
蕭克喜讀書,用兵甚有計謀。抗日戰爭時期某日,其司令部駐地被包圍。天將黑,日軍已近一公里。蕭克下令燃亮小油燈,敲響熄燈鐘,然后指揮部隊分成八路,迅速由缺口處突圍。日軍撲進村里,家家燈明,戶戶屋空。蕭克住處桌上擺著一部《三國演義》,翻開處正是“空城計”。
1937年5月,戰火紛飛中,蕭克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羅霄軍》。初稿歷時約兩年,又四度修改,其中兩次失而復得。但還未出版,即被斥為“大毒草”。將軍申辯:這只是初稿。批判者稱:“要的就是初稿,初稿可以反映你的靈魂。”直至1988年,方得以《浴血羅霄》名出版,轟動文壇,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之后,將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介紹人為夏衍。
新中國成立后,蕭克先后擔任軍委訓練部部長,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部長,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委,負責軍事訓練教學,以治軍治學嚴謹著稱。據說,解放軍正步走的規范姿勢,為蕭克將軍親自制定。其晚年仍能昂首挺胸,腳背繃直踢正步。1955年,蕭克被授予上將軍銜。1958年,蕭克將軍以“教條主義錯誤”遭到批判,降職任國務院農墾部副部長。
將軍性格耿直敢言。“文革”中,毛澤東與林彪“井岡山會師”曾被廣泛宣傳。蕭克將軍默然。有人問及,則只言朱德、陳毅與毛澤東會師。旁人提醒還有林彪,將軍答:“林彪參加了南昌起義,但不是起義的領導人。那時像林彪這一級干部多得很。”
蕭克與胡耀邦為舊交。抗日戰爭中,蕭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胡任屬下四縱隊政委。胡耀邦任黨中央總書記時,有人對將軍言:“耀邦是你的老下級,應該去敘敘舊。”將軍對曰:“不去,不去,沒什么事去干啥?”其時蕭克雖與耀邦常于會議上見面,但從無單獨交談。耀邦下臺后,將軍始與之往,并送長篇小說《浴血羅霄》。胡耀邦賦詩回蕭克:“寂寞沙場百戰身,青史盛留李廣名。夜度將軍羅霄曲,清香伴我到天明。”
蕭克古稀之年始習書法,講究以“心正,身正,筆正,紙正”為標準姿勢。離休后筆耕不輟,除主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還出版了《蕭克回憶錄》《朱毛紅軍側記》等作品。將軍晚年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主持《中國文化通志》《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大型著作編撰,于中國文化事業建設不遺余力。
作者為廣州市文聯專職副主席,著有《開國將軍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