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龍的化石骨架早已血肉無存,威勢卻能勝過虎豹?;氐綑C器,它最大的好處就是馴服,它只彈不唱
這個書名也可譯作《三角戀》。所謂“三角”,指的可不是三角關系,而是三角鋼琴。這是一本關于鋼琴家古爾德的書,但作者凱蒂哈夫納的著眼點不是挖掘名人隱私。雖然我們知道古爾德經歷過一次三角戀情,女方是個搞藝術的有夫之婦,加州人。此事去年由多倫多一家報紙披露出來,至少證明他終身不娶,并非龍陽之癖所致。
古爾德的一生,是充滿八卦的一生。他的諸多怪癖至今為各國樂迷乃至評論界津津樂道。除了演奏坐姿和手法不夠主流,他還是個“套中人”,大熱天也要穿大衣,戴手套。他還戴著防毒面具公開演奏過。灌制唱片時,他要求錄音室把暖氣調得極高,與他合作過的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被折磨得苦不堪言。他對人之間的身體接觸極端敏感。一次鋼琴廠的技師拍了一下他的背,差點被他告上法庭。古爾德曾說莫扎特死得不是太早,而是太晚。或許后者的鋼琴作品鮮有表現左手技巧的機會,而他卻是左撇子。同時,他反對莫氏后期作品中的戲劇化傾向,可他自己恰恰是個極富戲劇性的角色。最出名的是他彈琴時,嘴里從不閑著,跟著音樂又哼又唱;那些哼哼唧唧的背景音,傷透了錄音師們的腦筋。
《三腳戀》一書要講的,便與此有關。古爾德對于琴的音色,抱有柏拉圖式的原型理念,結果任何一臺鋼琴都達不到他的理想。他的哼唱是對樂器物理缺陷的修正,他也知道這純屬徒勞,因為音樂不可能擺脫物質的具體形態。首先是樂器。現代鋼琴大多混響泛濫,對演奏浪漫派作品比較理想,但古爾德要求的是晶體般的音色和輕如鴻毛的指觸響應,與巴洛克時代的羽管鍵琴庶幾相近。這樣的鍵盤,也只有控制極佳的手指才有資格觸碰。他反對濫用踏板,也是基于同理,所以他的巴赫永遠沒有那種假嗓子般的俗艷音色。
紐約史坦威琴廠素有結納明星的傳統(始于霍夫曼、拉赫瑪尼諾夫那個時代),對古爾德這樣的人物,自然極力籠絡??杉紟焸冋垓v得差點吐血,也沒聽到這位大爺半句表揚?;騿?,干嗎不去挑一臺漢堡琴廠的產品?這一點書里沒講。據稍早的一本傳記介紹,古爾德并不熱衷于跨洋旅行。
1960年,多倫多一家百貨商場。那座建筑的頂樓用作音樂廳,在那兒,古爾德發現了一臺標號CD 318的史坦威琴。他隱約記得,那臺鋼琴他早年曾在哪里彈過。像演奏家一樣,鋼琴也會四處巡回,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舞臺。作者寫道:“他的耳朵沒有忘記它的精致音色——高音清越,低音沉斂;他的手指也記得琴鍵受到觸擊時的靈敏反應?!边@是故事第一個高潮。
這樣一件樂器縱有千般好處,卻是水性楊花的尤物,得時時悉心伺候。于是調琴師艾德奎斯特出場了。此人出身貧苦,自幼半盲。同古爾德一樣,艾德奎斯特也是職業領域的完美主義者。這臺琴古爾德用了11年。艾德奎斯特以他的技藝和敬業,把樂器保持在能讓一個偏執狂音樂家滿意的狀態。這本身就是奇跡。想想一臺鋼琴容納了多少細小機件;除琴弦外多為木制,而且不斷往復運動。然而這臺琴在一次搬運中被摔壞了,報喪的任務也落在艾德奎斯特身上。CD 318生不逢時,沒能趕上古爾德前后兩次錄制《哥德堡變奏》。
古爾德是一個闡釋音樂的巴赫金,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朗誦演員,并為此備受爭議。有人問波格雷里奇對此人有何褒貶,答曰“他沒有教養”。我知道他所謂的教養,是一種“巴甫洛夫式”的條件反射,發現有誰背離從李斯特到拉赫瑪尼諾夫的趣味規訓,就要滿懷浪漫主義義憤。這一偏狹、勢利的審美立場背后,有其自覺不自覺的功利動機。鋼琴家羅森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早年親聆巴托克教誨,包括大師談及自己鋼琴作品的演奏。鋼琴家巴托克是李斯特的再傳弟子,作為作曲家,他的背景則復雜得多。怪事出現了:他的浪漫派演奏訓練使他不能準確演繹自己的作品,只能鼓勵年輕人獨立摸索。
兩年前,美國的“芥末工作室”用軟件分析了古爾德的1955年版的《哥德堡變奏》,再把數據輸入電腦控制的自動鋼琴(日本產的“山葉”牌)。演示震驚了聽過古爾德本人演奏的樂評家們。機器最多復制已知的東西,而古爾德是一個不斷觸及未知的人。據同代人記載,貝多芬最好的音樂是他的即興彈奏,所以寫下來的作品才會有那種分量。就像霸王龍的化石骨架早已血肉無存,威勢卻能勝過虎豹。回到機器,它最大的好處就是馴服,它只彈不唱?!?/p>
李大衛:作家,評論家,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