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核心優選與中郵核心成長基金去年表現出色
今年上半年卻雙雙墊底

作為去年基金收益排名的亞軍,中郵核心優選今年的表現也特別令人期待。讓持有人大跌眼鏡的是,僅僅半年過去,其凈值不斷下挫,最終以44.91%的跌幅,成為股票型基金今年上半年業績倒數第二名。而位列倒數第一的,恰恰是其兄弟——中郵基金旗下另一只基金中郵核心成長,跌幅為44.96%。這兩只基金去年因為業績出色被稱為中郵雙雄,如今卻被投資人戲稱為“中郵雙熊”。是什么導致中郵雙雄大潰敗?
牛市思維“套牢”激進操作
作為去年的明星基金,中郵旗下基金以操作激進著稱,高倉位和高換手率是其重要特征。這種操作方法助中郵核心優選在去年的單邊牛市以194.06%的收益率勇奪亞軍,成立于2007年8月17日的中郵核心成長也一度業績遠遠領先同類基金。
按照基金契約,中郵核心優選和中郵核心成長的股票投資比例都是60%-95%,債券、權證等投資比例為0%-40%。按理說,這種設計是比較靈活的。但是今年以來,由于預知系統性風險,大部分基金公司紛紛減倉,讓旗下基金低倉位運作,且精選抗跌的個股,使得持有人的資產少受損失,而中郵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操作思路剛好與大勢相反。
業內人士認為,熊市到來時,中郵旗下基金牛市思維不改,沒有準確判斷市場走勢,仍然保持了高倉位,敗走麥城在所難免。
以中郵核心優選為例,2007年三季度末,其股票倉位為74.54%,去年四季度末卻增加到95.01%。今年一季度末雖然有所減少,仍然高達91.41%,二季度末為91.04%,幾乎沒有多少變化。市場大跌正好是從去年10月開始的,也就是說,那時中郵基金正在高位激進操作,大量增持股票。而大跌之后,其并沒有預知市場將繼續下行,在“搶反彈”思維的指導下,依然保持高倉位,導致損失一再擴大。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中郵雙雄股票倉位仍然高達9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股票型基金70%至80%的平均倉位。股市幾乎遭遇腰斬,保持高倉位的中郵雙雄自然也難逃厄運。
兵敗吉恩鎳業
今年上半年,銀行、保險、鋼鐵板塊成為下跌幅度最大的板塊之一,而中郵兩只基金重持了這幾個行業,結果當然是一同遭殃。最為典型的就是它選持吉恩鎳業。
最近,吉恩鎳業的價格一直在23元上下徘徊,對于在去年10月30日以88元每股的價格參與吉恩鎳業定向增發的中郵雙雄來說,無疑損失慘重。據了解,在參與吉恩鎳業的定向增發中,中郵核心成長認購了234萬股,中郵核心優選認購了300萬股。
當初,吉恩鎳業被認為是香餑餑,因為在2007年10月30日,它的收盤價為123.56元,相對于此,88元的增發價非常有吸引力。無奈市場不遂人愿,吉恩鎳業從去年10月25日創出新高132.6元后,股價便一路走低,在跌破88元成本線之后,直線下滑到20多元。
由于中郵雙雄參與增發的吉恩鎳業限售期為一年,直到2008年10月30日解禁,中郵雙雄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股價下跌。以吉恩鎳業現在復權價40多元的價格計算,中郵雙雄此次大手筆參與增發已慘遭腰斬,賬面損失2億多元。
媒體調查發現,中郵雙雄除了參與增發獲得吉恩鎳業534萬股外,從去年第三季度開始,還通過二級市場大力建倉吉恩鎳業,并一舉名列吉恩鎳業十大流通股股東。其中,中郵核心成長持有728.57萬股、中郵核心優選持有447.10萬股,兩只基金持股占吉恩鎳業流通股的4.62%。不過,隨著市場的調整,中郵雙雄在去年第四季度、今年第一季度被迫大筆減持吉恩鎳業。據吉恩鎳業今年一季報披露,中郵核心成長僅持有365.32萬股,中郵核心優選也僅持有100萬股,中郵雙雄已大力減倉近6成。盡管如此,損失也已經非常慘重。
碰壁重倉股
高倉位操作的基金并不少,為何偏偏是中郵的兩只基金業績墊底呢?除了高倉位,還有一個原因,是戀戰重倉股,收獲的是雪上加霜。
根據今年一季報,截至3月31日,中郵創業核心優選基金所持有的前十大重倉股有7只與中郵核心成長相同,這7只相同的股票分別是中信證券、中國遠洋、中國聯通(這3只股票還分別是兩只基金的前3大重倉股)、遼寧成大、唐鋼股份、晨鳴紙業和萬科A。這個組合二季度雖有變化,比如中郵核心優選大量增持了吉林敖東,使其成為第二大重倉股,但是一季度的前三大重倉股還是占據前4名的其他3個位置,投資超過凈資產比例依然達到16.65%。
這兩只基金最重倉的中信證券、中國遠洋和中國聯通3只股票的股價在上半年的跌幅均超過50%,這對兩只基金的凈值影響也非常大。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基金分析師認為,中郵基金公司的研發出現了問題,不但沒有看清大勢,對個股判斷也出現失誤,雙重影響導致其業績快速滑落。
行情好轉再賺回來……
半年損失接近45%,成為退步最快的基金,中郵基金公司怎么看呢?
中郵創業基金投資總監彭旭7月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高倉位是基金表現不好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基金面對市場系統性風險是無可奈何的,差別就在倉位控制上,今年以來市場多空分歧一直很大,在3500點的時候,中郵基金沒有像那些唱空的基金那樣減倉,等一個反彈行情,當市場跌到3000點之下時,再減倉已經沒什么意義了。上半年市場一再下跌,導致損失比較重。
彭旭也承認,由于中郵旗下兩只基金規模過大,當時七八百億的規模,操作起來難度很大,也是業績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幾十億規模的基金操作可以很靈活,上半年業績前幾十名的,基本都是小基金,就說明這個問題。
彭旭坦言,中郵基金風格比較積極,更擅長做多,高倉位之下幾次小的反彈,中郵兩只基金凈值上來都很快。“業績不好我們我們也著急,也在努力想辦法,只能到行情好的時候幫投資人多賺點錢回來。”
許煒 中郵核心優選基金經理
2006年9月28日開始擔任中郵核心優選基金經理。國際金融學碩士,特許金融分析師(CFA),10余年證券投資經驗。曾任職于中銀信托投資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信證券公司和銀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盛軍 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經理
2008年2月5日開始擔任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經理。1971年5月出生,畢業于上海教育學院英語專業。曾任日本大和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交易員,華夏證券有限公司證券投資部高級投資經理,首創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部策略及行業研究員。2006年11月加入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策略研究員,中郵核心成長基金經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