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中國最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合作,連開七場“馬定祥收藏”拍賣,在中國錢幣市場名噪一時。他為什么賣出那么多家傳寶物?
2008年5月份,有朋友請馬傳德到蘇州吃飯,車子路過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玲瓏灣的時候,他感覺那里很像美國的硅谷,他對周圍的人說:“這里房價明年要漲50%,后年要漲100%。”
馬傳德從海外回來,一看到這兒的情況,他心動了。他當機立斷,花280多萬元,買下沿著湖邊的三房兩廳兩衛,140多平方米。
他說:“一則休假用,二則作為投資。”他一直看好中國房產,特別是上海及其鄰近地區的。2003年以來,他投資7處房產,上海4套,珠海1套海邊景觀房,蘇州1套湖畔景觀房,總投資不超過1000萬元,現在市值2000萬元,100%增長。他還在美國洛杉磯郊區買了一套別墅,400多平方米,17萬美元買的,目前市價在25萬美元左右。
不知就里的人或許會以為他是個房地產投資人,其實他是玩錢幣的。
八零年辭職“下海”
“從海外回來的”馬傳德,若干年前他在上海文化局系統下屬的一個美術設計公司工作。 1959年他加盟這家美術設計公司的時候,因為聰明、年輕、有才干,被公司列為重點培養對象。
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由于家庭出身之故,馬傳德被作為另一類看待。主要是因為他的父親馬定祥與一位錢幣收藏大家、實業家 交往過厚,而這位錢幣收藏家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
到了1980年代初,傳統的經濟體制和干部體制開始松動,馬傳德毅然成為上海文化局系統第一個辭職的干部,承包了上海科技協會下屬的一個廣告設計部門。他自任經理,自己設計,自己編發稿子。按當時的承包合同,生意做好了,1/3上交,1/3給各方合作的人,自己留1/3。
馬傳德清楚記得,他第一筆生意做的是掛歷,共賺了15000元,自己得到5000元。當年的記憶彌久猶新,他對記者說:“我太太數這5000塊錢數了一兩個小時,那是一堆一塊、兩塊的鈔票,五塊的都很少見。”
到美國,成為搶手人才
1980年代初,塵封多年的國門開啟,海內外交流、交往日漸多起來,馬傳德以預料到的速度被裹進了這種交往中來。原因依然與他的父親相關。
馬傳德的父親馬定祥老先生是錢幣研究大師,也頗有收藏,是名人,不少海外錢幣藏家慕名來訪。當年,日本東洋錢幣學會會長太田保先生訪問中國,輾轉時任中國錢幣學會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千家駒,拜訪馬定祥先生。會面時,太田保拿出自著《東洋古錢價格圖譜》,馬定祥先生毫無避諱地指出其中錯誤,太田保連聲道謝,他謙遜地對馬定祥先生說:“我真的不懂!”。當時,馬傳德在父親身旁親歷這一幕。
太田保對馬傳德也很感興趣,邀請馬傳德能到日本去,幫助他開一家貨幣博物館,但此事在不久之后因太田保去世而無果。
但是,機會無處不在。時間轉瞬到了1987年,美國錢幣學會顧問曾澤祿博士來訪,他很希望安排馬定祥到美國訪問講學。但那時的馬老明顯年事已高,婉言拒絕了邀請,建議安排兒子馬傳德代替他赴美講學。
正是在美國錢幣博物館和美國錢幣學會的邀請下,所有擔保事項全部由美國錢幣學會顧問曾澤祿博士負責。
沒想到,馬傳德一到美國,立即成了搶手人才。有一臺灣老板,請他編輯出版《珍藏》雜志,以中國錢幣為主要內容。臺灣老板驚訝地稱馬傳德是財神爺,因為從文字、美術設計到印刷,一本雜志至少幾個人做的活,馬傳德一個人全包了。
而馬傳德因此獲得的報酬也令他興奮,他暗暗盤算,第一個月折算下來,他一天掙45美元,第二個月55美元,第三個月就是65美元了。馬傳德感覺自己有點瘋,感覺好像發財了。因為那時在大陸平均一天只掙一兩塊錢,如果買雞蛋,也就幾十個。而45美元,在當時的美國能買一千好幾百個雞蛋。
不過,這本雜志后來不辦了,馬傳德則被另一家《愛華》雜志請去,這也是一本以錢幣為主要內容的刊物。
但是,馬傳德在美國的收獲絕對不是買一千好幾百個雞蛋的收入,也不是這些錢幣雜志的搶手人才的成就感。他最大的收獲是從美國買回來了很多錢幣,因為在美國,懂中國錢幣的人很少。而他馬傳德了解中國國內渠道,如果與美國商人聯合起來,買賣會很有前途。
這個想法為馬傳德之后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徜徉在錢幣世界
1990年代初,父親馬定祥過世,遺愿是希望馬傳德從美國回來,留在國內繼承錢幣事業。
回國后,馬傳德開始認真地整理父親的遺著,策劃出版了《錢幣大師馬定祥》一書,整理大量資料,策劃父親所收藏錢幣的拍賣活動。
馬傳德希望這些宣傳、拍賣可以起到普及錢幣文化的作用。“通過拍賣藏寶于民,這是我的觀點。省得把那么多好東西擺在倉庫里,活的變成死的,老百姓看不到,愛好者看不
到。拍賣比較合理,公平健康。”馬傳德說。
從2003年到現在,馬傳德前后張羅了七八場拍賣會,規模和成交金額一次次翻番。今年嘉德成立15周年,春拍中安排了“馬定祥收藏拍賣”,兩天時間,成交近3000萬元。
在他看來,這幾年中國錢幣市場發生了跳躍式的發展,他說,隨著中國人收藏意識的提高,很多人將更愛珍品、稀有品。中國錢幣也將會有1000萬元、500萬元的。
通過拍賣會,馬傳德收藏的錢幣轉換成了幾千萬元現金,與以前做生意或打工相比,收入不可同日而語。遙想當初到美國打工掙的“高工資”,馬傳德笑言:“如果現在一天掙65美元,不足我一天開銷。人生不能沒有錢,因為沒有錢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但是人生也不能全部為錢而生活。”
馬傳德現在可以全世界跑,可以滿世界尋找中意的錢幣,他說:“補充些東西,弘揚錢幣文化。”但他現在更多的時間用來寫書,他認為這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因為人是哪里高往哪里走,但沒有扎實的基礎是走不上去的。真正的收藏家要有真正的文化底蘊,絕對不是一時機會巧合賺到了錢。
他深切地體會到,是文化底蘊決定著老一輩收藏家的成就,這對后輩是最大的啟迪。真正的收藏家首先是有愛好,比如一個銅幣有的賣到44 .8萬元,有些人選定了它,決定以后不惜代價一定要買到它!
他說,.泰國一個稀有的錢幣是相當貴的,但在中國卻不是都這樣,一個頂級品才賣到100多萬元,甚至只賣幾十萬,這說明我們中國還是缺少了真正的收藏家!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收藏家出現。
(作者系諾亞財富首席市場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