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全球40億人觀賞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直播,最富懸念的圣火點火方式也終于揭曉:從體操王子變身的商業巨子李寧以中國古代神話“夸父追日”的方式完成。在《山海經》中,夸父追日的目的是想捕捉住太陽,給人類采取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
盡管夸父曾被不少人視為“荒誕可笑”,但人類始終未放棄追日的夢想。與夸父不一樣的是,當代的企業家們正以更精深的科技向太陽索取能量,將“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在李寧以藝術的形式表現追日的同時,北京奧運會賽場里已有很多以光伏技術實現的應用項目,賽場之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加入了一場“追日”接力賽。
正泰期待新的主業
在成為中國低壓電氣的行業巨頭后,浙江商人南存輝又希望成為太陽能領域的巨人。2006年10月,正泰集團于杭州設立了浙江正泰太陽能有限公司(下稱“正泰太陽能”)。對于老板南存輝進入太陽能領域的動機,正泰太陽能總經理楊立友認為,正泰集團近年來進入了高壓輸配電設備,對能源領域已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在能源緊缺、環保壓力非常大的環境下,他認為新能源有很強的生命力。”
這也是很多企業蜂擁進入的原因。早在幾年前,國內輸變電領域的老牌企業天威集團就通過旗下上市公司天威保變在新能源領域布局,如今包括參股或控股的天威英利、新光硅業、天威風電等多家企業在內,天威保變已形成了國內最為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南存輝當然也不是一時心血來潮,想賺一把快錢。2005年決定要進軍光伏產業時,南存輝去美國尋找相關技術人才,通過斯坦福大學的一個教授介紹,他認識了楊立友。那時剛剛辭掉工作的楊曾是李政道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美國從事電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與開發20多年,長期任職于世界太陽能電池行業領軍企業BP Solar(英國石油旗下公司),擔任其薄膜電池部門技術負責人,并擁有近20項專利發明。
在南存輝的邀請下,楊立友最終以參股的方式,與正泰集團共同籌建公司,進入光伏領域創業。楊立友還邀請了幾名在國外同樣從事薄膜電池研發,薄膜設備和半導體運營、擁有十余年經驗的朋友一起組成了正泰太陽能的技術團隊。
盡管在薄膜電池領域的技術積累更多,但正泰太陽能一開始并沒有選擇從此切入。2006年時,晶體硅電池市場需求很旺盛,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投產的周期也比較短,楊立友表示,“因此,以晶體硅產品進入這個行業,能夠先打開市場,做好基礎工作。”他認為,隨著技術升級換代,正泰太陽能的技術優勢將很快樹立起來,“我們采取的是稍微晚半步的策略”。
其實,向來宣稱不搞多元化的正泰集團進入光伏領域并沒有多少障礙。楊立友表示,“正泰集團有很大的協同優勢,它的電氣產品跟新能源產品的配套和集成是非常自然的。”而南存輝認為,正泰集團投資太陽能產業,除了具有品牌、團隊、技術、管理等諸多優勢,“遍布全世界的銷售網絡,將是太陽能產品的主要優勢。”
2008年4月,正泰太陽能推出了新的品牌名“Astronergy”。楊立友解釋道,“Astronergy寓意無盡的太陽能源,我們現在就以這個品牌在全世界推廣。”目前,正泰太陽能的晶體硅電池產能達到100兆瓦,2009年將擴展到300兆瓦。屆時,正泰太陽能的薄膜電池也將正式量產,預計產能達60兆瓦,到2010年則可達到180兆瓦。
無疑,對于新的光伏事業和全新品牌,南存輝寄予了很大的期待,甚至將超出目前正泰集團取得的成就。目前,太陽能晶體硅電池的毛利率維持在20%左右,楊立友估計在今后一段時間還會有所下降,但他相信薄膜電池將為正泰太陽能貢獻更多的利潤,“內在成本比較低,所以在同樣的市場情況下,會有50%左右的毛利率”。
通威追逐上游暴利
和正泰集團的模式有些類似,通威集團也是攜著原有產業優勢進入光伏領域的,不同的是,通威選擇切入上游,從事多晶硅生產。通威集團早已是國內知名的飼料生產巨頭,2007年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18%,集團銷售總收入達到165億元。除了飼料工業,通威集團還擁有包括化工、寵物食品、建筑與房地產、IT等行業的90多家子公司,走了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
“光伏產業成為中國目前極力倡導的能源發展方向。在缺少國內競爭對手的條件下,進口多晶硅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嚴重影響我國信息產業和太陽能利用的發展。”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漢元對宏觀形勢有著良好的判斷,這一判斷也成為他決心進入光伏行業的主要原因。
當然,讓劉漢元信心十足進入多晶硅生產領域的原因不止于此,通威集團原本就在相關的化工領域有所積累。目前由通威股份控股50%的永祥公司是一家大型的氯堿化工企業,其主要產品PVC樹脂的附產品為三氯氫硅,這正是多晶硅生產的核心原材料。永祥公司從事化工生產多年,為多晶硅項目的上馬奠定了人才基礎。
目前,永祥公司已建成生產多晶硅所需要的氯氣、氫氣、三氯氫硅等原材料的完整生產體系。同時,由于多晶硅工廠對水電資源要求比較高,而通威股份地處樂山市,水利資源豐富,無疑解決了其能耗的需求。2008年7月底,通威股份多晶硅項目一期已順利投產。
更多的“追日”新軍出現在光伏行業的上游。在尚德、賽維上市后的財富光芒照耀下,硅料緊張和價位高漲,讓國內很多企業意識到“擁硅者為王”。從2006年開始,國內已經有數十家企業宣布投資相關項目。天威保變先后與川投能源、樂山電力等企業合資組建了新光硅業、樂電天威硅業,洛陽中硅、徐州中能等已開始量產,而浙江、內蒙、河南、陜西、湖南等地的多個項目也將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爭先恐后進入上游,背后最大的因素就是高利潤。目前,在整個光伏產業鏈中,上游原料的毛利率最高。彭小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目前的硅料市場價格是400美元,公斤左右,國際大廠的生產成本一般會控制在25美元~30美元左右,在不具備領先技術的一些國內小項目里面,生產成本可能要超過100美元/公斤,“在現在的市場環境里,就算生產成本100美元/公斤,但售價是400美元,還是能有300%的利潤。”如此暴利怎能不引人眼熱?
誰都想進來
從硅料,硅片,電池,再到電池組件整個產業鏈來看,光伏產業的上游偏向化工行業,下游則制造業色彩更濃厚。正是因此,兩家新進入者正泰集團和通威集團都基于其原有資源選擇了不同的切入點。同時,由于光伏行業兼具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特點,所以一些非太陽能行業的上市公司,依托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紛紛以技術合作的形式,轉向太陽能領域。
今年初,國內家紡領域的領軍企業孚日股份宣布進入光伏領域,該公司通過引進德國JohannaSolar Technology GmbH公司(簡稱“JST公司”)成熟的CIGSSe薄膜太陽電池組件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專利技術,自行生產和研發CIGSSe薄膜太陽電池組件(編者注:CIGSSe即為銅銦鎵硫硒化合物)。
同正泰的策略相似,孚日股份盡管選擇了薄膜太陽能電池,但也是先生產多晶硅電池來“試水”光伏行業。在8月8日奧運會開幕當日,作為奧運特許生產商的孚日股份的第一條10兆瓦晶體硅電池生產線正式運行,對于孚日股份的“意外”轉身,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可以理解,“資本都是趨利的,因為光伏產業有比較高的利潤,資本就會往這邊轉移,大家都會去做。”
光伏產業的高利潤和“賣方市場”的特點,吸引了各路人馬紛紛高調宣布加入“追日”隊伍,也讓這場競賽看起來還遠未到終點。曾在新能源領域投資了數家企業的青云創投創始人葉東分析認為,“大部分都是從別的領域進入到一個新興的領域,我覺得很正常,在一個市場突然放量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準備好了,因為這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突然爆炸式的打開了一個新行業,所以那些不具備行業背景的人也可以做。”
不過,雖然很多進入光伏行業的新軍,短期內嘗到了市場盛世的甜頭,但是隨著光伏產業鏈的被不斷分割和集中度提高,競爭風險也將越來越大。曾在中國第一家投資太陽能光伏企業的法國NATIXIS亞洲投資(NPEA)的創始人及首席合伙人王剛就表達了憂思,“中國特有的現象就是跟風,看到光伏產業很熱、市場很好,很多其他行業的企業也爭先恐后地進入光伏,會面臨很大風險。”
他認為,一些“追日”新兵很大程度上是模仿,本身沒有任何獨特的優勢,“如果只是做別人已經做過的事情,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類新進入者會很不樂觀。”沒有核心優勢的新進入者的風險在于,建立起整體的生產制造能力、原材料的供應渠道,在客戶群體中樹立起品牌等都需要時間。一般而言,建立起一家成熟的光伏企業需要1~2年。
未來的首富孕育地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光伏產業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的系列再生能源政策的出臺。早在1980年代,中國就已經有計劃的從國外引進了6條生產線,包括4條晶體硅電池生產線和2條非晶硅薄膜電池生產線,分別安排在秦皇島、云南、開封和寧波等地。但由于2000年以前全球光伏產業都不太景氣,所以這6條產能均為1兆瓦的光伏電池生產線一直都運營艱難。
李俊峰頗為感慨,“他們做得都很苦,沒有市場,苦苦掙扎了二十幾年。”后來,其中的秦皇島華美光電設備總公司、哈爾濱克羅拉太陽能電力公司都陷入破產境地。另外一家深圳宇康太陽能有限公司后來在面臨破產時,很多設備就轉給了新成立的拓日新能源。2008年初,曾在宇康太陽能擔任過負責人的陳五奎帶領拓日新能源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
“頒布了相關法律以后,國際資本都拼命到中國來,開始了催生了一大批企業,像賽維、天合、尚德等。早期的一些企業都沒趕上政策機會。”曾經參與起草中國《再生能源法》的李俊峰認為,在這部法律于2005年頒布以后,中國的光伏產業開始迅速大規模發展起來。
中國企業的集體“追日”引起了全球的關注。2008年7月,通用電氣負責環境領域的副總經理羅琳·波爾森在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被問到“10年后超過比爾·蓋茨的全球巨富的可能熱門人物是誰?”羅琳并沒有在現場給予明確答復,“應該來自太陽能行業,我認識一位中國企業家,現在想不起他的名字,用電子郵件告訴你吧。”數天后,提問的記者收到回復,答案是“施正榮”。事實上,在2005年末尚德上市后,施正榮屢屢被外界稱為“中國新首富”。
其實,通用電氣也早已在光伏領域展開投資和收購。8月22日,該公司宣布將在今后的3~4年投入10億美元到光伏企業中。盡管對于波爾森的表述,人們不必過于具體的爭論,但在光伏這一遠未被充分發掘的領域,孕育出未來的全球巨富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中國企業正逐步獲得競爭優勢的趨勢下,誰又能說這僅僅是天方夜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