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說有關的MBA課程成為哈佛商學院商業倫理系中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課程。
對于創業公司的領導者而言,最艱難的考驗,既有來自各種職業技能的挑戰,又有來自性格的挑戰。能不能堅持最初的夢想?是不是準備好了擔當責任?能否保持明智的反思?是否能抵擋成功時的漩渦等等,這些職業生涯中出現的挑戰,都將考驗甚至重塑他們的性格。對于企業家們而言,了解內部的性格,無疑能幫助自己外向進取,展開更有效果的領導。
然而,你要怎么了解自己的性格,進行性格的自我認知呢?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在尋找自我。在古代雅典,悲劇就曾被當作是一幕凈化靈魂,認識自我的儀式。雖然很多人都已經知道故事梗概,但是他們想要得到的是劇作家對經典悲劇故事的詩學闡釋。觀眾期待著從中受到啟示,從而能夠針對個人道德、日常生活以及宗教提出一些深刻的問題。
正如詩人利塞爾·米勒(Lisel Mueller)所言,“有關我們生活的故事會變成我們的生活”。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巴達拉科(Joseph L.Badaracco)也深刻理解這個邏輯。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哈佛商學院的課堂上以閱讀精品文學故事的方式,來教導MBA學員了解自己的性格,認識自我。這些精品小說看似與經管案例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經過他的精妙指引,學員們就會有意識的反思小說中的人,在回答性格問題時給出的答案與自己有何不同。
其實,近幾兩年國內一些管理類雜志推出的看電影解讀管理就是一種類似的模式,如電影《投名狀》就被拿來從溝通機制、經營策略、管理哲學、營銷方式等很多角度進行了解讀。其在商業領域轟轟烈烈的意外燃燒之勢,也讓以拍攝文藝電影見長的導演陳可辛大為驚訝。同樣,如《當幸福來敲門》等勵志電影,也歷久不衰,常常感動很多創業者。
相較于經過了導演有意識加工的電影,文學故事的意蘊和留白就更豐富,給了我們更多的反思和認知空間。可以看到,許多的嚴肅文學故事中,都貫穿了一種清晰可辨的模式,即主角(類似創業公司的領導者)的性格在某些基本挑戰前面以特定的方式受到考驗,以使他們認知自我,而這些挑戰一般都是在事業和生活的不同節點出現。當然,文學提供的是一個內在的視角,通過在文學情景下的展現,讓我們了解自我的性格,拓展對與個人領導力相關的各種性格的看法,從而指引我們在進行實踐時的正確行為。畢竟,從個人經歷中吸取教訓,總是代價巨大。而我們的性格將如何面對挑戰,文學故事無疑是一扇可以看到提前“彩排”的窗戶,這也是巴達拉科極力推薦領導者看文學故事的原因。
巴達拉科寫作《領導者的性格:從文學故事中透視管理》這本書的動機很有意思,可以用“突然開竅”來形容。十多年前,時任哈佛商學院院長約翰·麥克阿瑟請羅伯特-科爾斯教授來講授MBA課程。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膽的、令人詫異的舉動,因為科爾斯是一位兒童精神病學家,并且是一位對嚴肅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多產作家,似乎與MBA教育沒有關系。但是科爾斯還是接受了聘約,在他的課上,學生們竟然被要求閱讀小說而不是案例,但是課程好評如潮,學員們用精彩絕倫來形容。而同樣酷愛文學、以哈佛教授身份觀摩課程的巴達拉科從中大受啟發,設計出一套“讀小說、學管理”的職業培訓教案。在今天,與小說有關的MBA課程已經成為了哈佛商學院商業倫理系中最著名、也最受歡迎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