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師,太空時代的預言家,2008年3月19日在科倫坡去世,享年90歲
“這里長眠著阿瑟·克拉克,他從未長大,卻從未停止過成長。”這段由他本人親自選定的墓志銘,或許是科幻大師、人類太空時代的預言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留給世界最后的文字。
克拉克辭世之后,斯里蘭卡,他居住超過半個世紀的國家,為這位擁有斯里蘭卡和英國雙重國籍的老人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舉國默哀一分鐘。
實際上,他的葬禮遠沒有局限在這個島國。在很多國家,甚至在國際空間站,無數太空愛好者和科幻迷都在緬懷著一個偉大傳奇的謝幕。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1968年,克拉克與著名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合作的史詩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游》,無疑是最難忘卻的。1964年,克拉克和庫布里克在紐約約定,要拍一部真正“被公認的好的科幻電影”。這部原定于1966年上映的電影,直到1968年春天才面世。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因為從傲慢的機器人HAL到對于人類進化的思考,都深刻地影響了幾代人。
克拉克身后留下了100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科幻作品。這些作品被譯成40多種文字,不少航天員都承認深受其影響。在克拉克家里,就掛著他與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合影。
或許,正是在他和儒勒凡爾納、伊薩克阿西莫夫、H.G.威爾斯(《世界大戰》作者)等科幻大師們的啟蒙下,人類早在身體真正離開地球之前,就已經在精神世界中遨游整個星空了。
克拉克不僅是科幻大師,也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太空預言家之一。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繼》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軌道上空的同步衛星傳送通訊信號的設想。盡管同步衛星的技術概念并不是他第一個發明的,但衛星通信的設想,仍然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預言之一。通信衛星所運行的軌道,后來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命名為“克拉克軌道”。
此后,他預言的用太陽風驅動的飛行器,也被歐洲空間局等在實際太空探索中驗證。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把地面和空間軌道連接在一起的梯子)的設想,隨著現代科學尤其是納米技術的進展,也已經不再是笑談了。
1917年12月16日,克拉克出生于英國索默塞特(Somersat)的一個海邊小鎮。早在中學時代,他就迷戀天文學。他曾經嘗試自制望遠鏡,勾繪月球地圖。13歲,父親去世的那一年,克拉克第一次讀到當時美國最流行的科幻雜志《驚奇故事》,并從此沉迷于這個新世界。此后,他加入了由科幻愛好者組成的英國星際學會,參與討論當時看上去還有些不著邊際的太空旅行的話題。20歲那年,他開始嘗試寫作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說。
二戰爆發后,克拉克應征進入英國皇家空軍,負責雷達技術。戰爭結束,他進入了倫敦國王學院,并以優等生的身份獲得物理學和數學學士。但克拉克畢業后,繼續了他起步不久的科幻小說創作生涯。
1945年,克拉克發表了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科幻作品《救援隊》(Rescue Party)。有兩年間,他不得不靠給學術期刊《物理文摘》做助理編輯維持生計,不過,當他發現靠寫小說也可以謀生,就果斷選擇了做一個完全的自由作家。
50年代初期,克拉克迷上了潛水。要理解這個愛好并不難,在地球上,沒有什么地方比水下更能體會到類似太空中的失重感。正因這一嗜好,從1956年開始,他選擇了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當時名為錫蘭)定居,并終其一生。
潛水還給他帶來了一次短暫的婚姻。1953年,克拉克與一位愛好潛水的美國女性走到了一起。但僅六個月后,雙方就分開了,并在1964年正式解除婚約。
改變他的生活的,還有一次嚴重的疾病。1962年,克拉克患上了嚴重的脊髓灰質炎,這種疾病可以導致人手腳麻木,甚至全身癱瘓。萬幸的是,他最終康復了,甚至還能打乒乓球。但1984年,疾病再次襲來,最終還是把他放到了輪椅上。克拉克生命中最后的20年幾乎沒有離開輪椅,包括1996年他惟一一次到訪中國。
與阿西莫夫相比,人們普遍認為克拉克的作品哲學味道淡、工程味道更濃一些。他是一個天生的技術樂觀主義者,相信人類在這個疆域中的拓展能力。在1962年出版的《未來的輪廓》(Profiles of the Future)一書中,他提出的“三定律”之一,就是“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
去年12月,克拉克90歲生日的時候,曾經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三個愿望——發現外星生命,看到人類徹底走出化石能源,還有一個與太空探索無關,就是希望“第二故鄉”斯里蘭卡能迎來長久的和平。
或許,第三個愿望實現的難度更大一些。因為克拉克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反復提到,人類普遍具有自我毀滅傾向,除非能進化到另一個階段。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并沒有看到這種進化的跡象。
作者為《財經》環境與科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