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先進的法律,必須有相當的社會資源的配合。如果社會資源的整合程度尚未充分理性化,完全脫離現實,單純地要求某一項措施高調實現對勞動者的保護,不但不能達到本來目的,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勞動者利益,客觀地說,從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勞工角度看待,該法還是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該法最廣受詬病之處,是第十四條所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款。這一條款之所以令企業主恐懼萬分,就是因為擔心“鐵飯碗”現象回潮,讓企業失去效率,最后企業垮掉。以現狀看,這樣的擔心并非杞人憂天。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們某些行政部門的執法一方面飛揚跋扈,另一方面又相對低能,這是權力缺乏監督所致。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合同法》中的一些條款,例如有關最低工資制度的內容,尤其是第十四條,鑒于其具體操作難度,企業規避法律將成為必不可免的抗法行為。加之行政部門不可能在現實中具體監督到每個企業,該法把企業變成違法者的同時,又極易成為某些行政部門以權謀私者的工具,成為選擇性執法最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于是,本來充滿善意的一條立法,在技術上不易執行的同時,演變成不法公務員甚至不法行政部門敲詐企業的最佳條款。這不是與該法的立法目的背道而馳嗎?
目前中國的司法現狀,也無時無刻不在告誡勞動者,與資方的糾紛,一旦涉入仲裁、司法,其訴訟成本往往高昂無比。勞動者一邊謀生,一邊付出財力物力精力心力,最后常常心力交瘁。且不說司法程序的曠日持久,相比一般勞動者的收入,法律服務的費用以及其他訴訟費用比較昂貴。而勞動糾紛的標的往往都不會很大,這就使得勞工維權借助法律服務得不償失。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是,目前中國司法現狀并不令人滿意。司法公正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不敢對司法抱有正常的期望。
一部先進的法律,必須有相當的社會資源的配合。如果社會資源的整合程度尚未充分理性化,完全脫離現實,單純地要求某一項措施高調實現對勞動者的保護,不但不能達到本來目的,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
以目前而論,不論《勞動合同法》的其他條款,單論這第十四條,似乎以暫時擱置為宜。政府最該做的,不是拿著一根大棒把企業家逼成傾家蕩產的慈善家,而是首先把自己管好,把權力配置得合乎憲政狀態,合乎保障人權的基本要求,把自己該向社會提供的服務盡可能全面細致地落實。
社會發展到現在,假如政府還眩暈于權力感,把自己當成無所不能的“老大”,必然力有不逮。如果允許勞資博弈來解決一部分沖突,勞資雙方自己解決不了的再由政府解決,豈不比由政府說得到做不到更好?
在資方面前,一般情況下,單個的勞動者是弱勢方,如果他們不能組織起來,就無法面對資方可能的壓迫,這是顯而易見的。工會獨立發揮作用,對于凈化政府行為、提高勞工爭取權益的能力和理性水平都大有裨益。
作者為本刊首席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