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產能將遭淘汰,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需要這樣一個“清洗”的過程
“廉價的‘中國制造’時代是否就要結束?”一位海外投行經濟學家最近提出如此命題。
留意身邊的變化,這樣的假設可能確有幾分真實: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出口退稅及加工貿易政策大規模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價格抬高、環保要求及民眾意識提高。珠三角所面臨的“內憂外患”便是典型例證。
上海美國商會和博思艾倫咨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今年3月發布了一份《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研究2007-2008》調查報告。在接受調查的美國、日本和西歐制造商中,超過一半認為中國相對其他低成本國家,正失去其作為制造基地的競爭優勢;競爭力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升值和工資成本上升。
調查還顯示,外資公司的成本每年增加7%-10%;同時,中國在物流基礎設施、貿易環境、技術可獲取性、管理能力以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亦削弱其吸引力,尤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甚。
收緊加工貿易
事實上,隨著近年中國外貿順差大幅攀升,以往受到鼓勵的加工貿易,在宏觀管理者看來已成為不可承受之重;與之相應,外貿政策重心轉向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控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商品)出口。
加工貿易相關政策調整相繼出臺,包括調低及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及限制類商品目錄等。
2003年10月,中國政府對出口退稅機制進行重大改革,將出口退稅率整體下調了3個百分點。此后,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極為頻繁,集中于鋼材、水泥、焦炭、肥料等“兩高一資”商品。
從2003年至今,出口退稅調整累計達20多次,出口退稅率整體水平持續下降。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稅的范圍,擴展到服裝、鞋帽、玩具等2000多項易引起貿易摩擦的普通出口商品。此外,對一些“兩高一資”產品開征或提高了出口關稅。
同時,已取消出口退稅的商品,被陸續增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2006年,有804個海關編碼商品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到2008年,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的商品數量猛增到1816個。目前的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目錄也高達1853個商品,主要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紡織紗線、布匹、家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中國內地收緊加工貿易政策,減低出口退稅率,并加強在清潔生產和環保方面的規定和執法力度,對香港公司在內地的加工業務帶來深遠影響?!?香港貿發局特派駐北京高級研究主任陳碧君對《財經》記者說。
陳碧君稱,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對珠三角港資企業影響最大。香港貿發局去年底對珠三角1000多家港資中小型加工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受訪公司均認為,政策調整,原材料、半制成品采購價上升,企業進口原材料和零件須繳納臺賬保證金,內地逐步加強清潔生產和環保的規定等,對其生產構成了影響。
據香港貿發局等調查推算,若內地政府繼續大幅擴大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或全面取消加工貿易稅務優惠,可能導致的最壞情形是:1.45萬家港資企業將受嚴重影響,其中1500家企業將會停產;37.5萬內地生產工人面臨失業。
嚴峻形勢下,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尋求生存之路。香港工業總會副主席劉展灝對《財經》記者說,珠三角留存企業惟一的出路是產業轉型升級,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新型的、科技化的生產方式,創建自己的品牌。此外,拓展國內市場也是方向。
即使面臨如此多的成本制約因素,中國企業以往將內部成本外部化的做法已難以為繼。
“落后產能將遭淘汰,對企業而言是一個‘清洗’過程。”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張曉晶對《財經》記者說,中國正在進行要素價格重估。土地、資源、能源及勞動力成本還處于邊際上升的階段,其影響會逐步釋放。
應對成本攀升
在中國調整加工貿易政策的同時,土地、電力、用水供應緊張,環保標準提高,勞動力供應出現短等也成為珠三角等地的普遍現象。2008年開始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強化了對員工的保護,也被認為是推升企業用工成本的一個新因素。
香港工業總會調查結果表明,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絕大多數企業成本上升,近半數企業表示勞動力成本上升達兩成。有30%的受訪企業在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出現勞資糾紛,認為今后一段時期將成為勞資糾紛的多發期。此外,過去兩年人民幣升值,導致84%的制造業企業成本上升5%至10%。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經濟部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人民幣升值10%,會導致中國GDP降低1.46%,就業崗位減少140萬個,商品出口降低8.10%。
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已超過15%。
對于人民幣升值對企業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較為樂觀。央行跟蹤1000多家出口型企業的“微觀經濟主體對匯率變動承受能力”的調查顯示,以紡織業為例,在2007年四季度對相關紡織企業的調查中,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居于“影響企業出口的主要因素”中的前幾位。
例如,目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紡織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已超過印度等國;而匯改以來,中國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促進產品升級換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以紡織業為例,部分紡織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嫁接先進技術等方式,增強品牌開發能力,由原先的貼牌加工生產轉向品牌設計和研發合作。調查顯示,目前約三分之一的紡織企業把提高品牌影響力或創立自主品牌作為經營策略。此外,大部分紡織出口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分攤人民幣升值壓力。
但《財經》研究員陸磊等進行的一項調查反映,企業難以將匯率風險轉嫁國外,原因在于中國企業就整體而言產業層次不高,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優勢,因而價格話語權不強。
對于多數中小企業,創新也依然是它們的弱項。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約六成的中小企業沒有研發部門。
冷暖不一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企業都如此悲觀。
“昆山的臺資企業,也有因成本上升而被迫遷移或關掉工廠的,但數量很少?!蔽挥陂L江三角洲的江蘇省昆山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蘇來得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近兩三年,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上升,稅收優惠政策取消,匯率調整等因素,導致當地臺資企業生產成本上升30%至40%。但長三角臺資企業并未出現“遷移潮”。
目前,在昆山投資且正式運作的臺資企業有2800多家,加上正在建廠的共有3000家左右,投資金額200多億美元。
蘇來得說,長三角企業起步比較正規,在員工勞動保護、社會保障、支付加班費用等方面,執行得比較好,當政策調整時壓力不大。
此外,昆山的臺資企業多是高科技企業,環境標準提高對其影響也不大。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導致企業成本上升10%左右,這在預料之中。
不過,整體上長三角的出口同樣面臨內外因素制約。上海市統計局今年3月的一份報告稱,長三角地區外貿出口增幅去年連續第三年回落。
與集中于消費品、工業、醫療等產業的制造商不同,業務多元化的跨國公司也相對從容得多。
“我沒有看到我們的任何一個成員因為成本提高而退出?!?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吉莫曼(James M. Zimmerman)向《財經》記者表示,美國商會成員一貫有長遠的打算,而中國有太多機會。
他強調,中國不僅是全球供應鏈中的一環,而且是一個最終市場。石油、燃料、電力等價格上漲,影響到全球每一個人,不僅僅是中國。對于勞動力成本,無論到哪里投資,比如巴西、加拿大或者法國,企業都必須考慮是否能夠承受和消化。
2008年中國統一了內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對于跨國公司來講,這意味著劃定一條相同的起跑線,屬意料中事,也符合事物邏輯。“我們只是希望,不要在不同城市之間、不同地域之間存有差別。統一、連貫、全國范圍內的政策實施是我們的要求?!?吉莫曼說。
美國杜邦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賀利得接受《財經》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杜邦著眼于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這能夠抵消任何短期的市場環境因素的變化。中國各種生產資料成本的上升對市場中的任何一家企業的運作都會帶來影響,“我們并不會對此特別擔憂?!?/p>
“生產資料成本上漲和通脹,是全世界無可回避的重要問題?!辟R利得說,生產資料成本的上升對生產大宗商品會造成不小的成本壓力,在短期內會產生負面影響,但長遠來看有正面意義,它能促使人們更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促進人們厲行節約和提高生產力水平。即便是跨國公司,變革同樣不容回避。
博思艾倫大中華區副總裁何德高(Ronald Haddock)表示:“外資跨國公司在中國近十幾年來的生產經營思想,可能需要一次徹底的改變。中國正在改變中的成本及貨幣狀況,這將驅使公司重新思考在華經營的戰略,以及如何將中國融入其全球戰略?!?/p>
未來,留給珠三角的不會是產業空心化的結局。在香港貿發局副首席經濟師邱麗萍看來,“可能制造業總部在香港,市場推廣和生產在珠三角。”
“(政府)希望留下高增值行業,這很合理。”她提出,“問題是政府怎么知道哪些是增值行業和企業?”
本刊香港特派記者徐可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