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通貨膨脹挑戰東亞經濟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半年報》
2008年4月1日
在每個東亞國家,通貨膨脹率都攀升到了令人不安的水平,中國、柬埔寨、蒙古、越南等國尤甚。其對貧困人口造成的沉重負擔,構成了該地區經濟面臨的真正挑戰。據預測,2008年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將降低1個-2個百分點,至8.5%左右。其中,2008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預計將為9.4%,較2007年有所下降。
高位運行的東亞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外部。一方面,世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加劇東亞經濟的通貨膨脹,使得這些國家的窮人境況變得更加糟糕。但東亞國家的財政狀況相對較好,政府可以對窮人進行補貼。另一方面,次貸危機影響主要表現在股市方面,那些投資于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外國銀行,現階段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來解燃眉之急,因此會拋售資產并在股市清盤。其后果是使全球股市下跌,東亞股市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
東亞經濟之所以能保持穩健,一方面因為國內投資增加和消費增長,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強勁;另一方面得益于區域內和美國以外其他市場的貿易增加。東亞發展中國家可以將原來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轉移出口到其他工業化國家;此外,東亞貨幣雖對美元升值,對歐元卻在貶值,更有利于東亞商品出口到歐洲。不過歐洲經濟受美國經濟放緩影響,已出現減速跡象。考慮到這一因素,未來半年內,東亞包括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可能會繼續下調。
(詳見《財經網》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金融
外匯儲備成本奇高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 李眾敏
“我國外匯儲備的成本、收益及其
分布狀況研究”
2008年4月3日
研究表明,外匯儲備成本收益分布非常不均。據估算,若僅考慮貨幣當局,中國外匯儲備每年會帶來凈收益102.3億美元,但如果考慮到國內居民部門和商業銀行,每年則需要付出764.9億美元的成本,其中二者分別承擔166.1億美元和701.1億美元,相當于借入年利為7.2%的資產。
高額外匯儲備成本不僅直接帶來效率損失,同時也影響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加大了流動性管理難度。要解決這些問題,從長期看,應放松外匯管制,擴大居民和企業的用匯權限,乃至開放資本賬戶。而在短期,則需要通過加大人民幣匯率的升值幅度與速度、調整外商企業所得稅等措施,減少國際收支順差。
宏觀
初級商品價格高漲對發展中國家有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
2008年4月
與以前歷次初級商品價格的高漲相比,發展中國家初級商品出口商從當前的價格高漲中獲益更多。與過去的高漲時期相比,現在中位出口量的增長速度每年要快3個百分點以上,制造業出口的反應還要大得多,其部分原因是燃料出口國的實際升值幅度較小,非燃料初級商品出口國的關稅有所降低。
此外,與過去的價格高漲期間相比,現在外國投資和國內投資的增長速度更快,而國外借債特別是政府借債的增長速度則較慢。
然而,在長期內,初級商品價格對發展中國家貿易和金融融入全球所作的貢獻不大。從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頭十年,出口量(相對于GDP)上升了26個百分點,其中多達一半可歸因于體制的改善、金融深化和政策性扭曲的減少等,初級商品價格所起作用很小。
政策
人口紅利變化要求增長方式轉變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所 蔡昉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勞動力問題”
《比較》第35輯
中國在改革開放期間實現的高速經濟增長,得益于提前完成的人口轉變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在勞動力供給重組、儲蓄率持續居高的條件下,生產要素投入不會遇到新古典增長理論所預期的資本報酬遞減現象。
因此,中國依靠單純投入驅動型的增長方式,在相當長的時期中實現了良好的增長績效。
然而,估算表明,人口撫養比每上升1個百分點,人均GDP增長率會降低0.115個百分點。人口紅利對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率至少為26.8%。而根據預測,撫養比上升將于2013年以后發生,屆時人口紅利會逆轉為人口負債。這意味著,隨著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時代的結束,中國迫切需要從單純依靠投入的增長方式,轉變到依靠生產率提高的增長方式,否則高速增長的源泉就會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