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參加了澳大利亞商會的圣誕晚會。
會上,大家問我是否回去,我說:“沒時間,工作太忙了。”他們都很驚奇:“你怎么能夠圣誕都不回去和孩子們一起過呢?”口氣是責問式的。我跟他們解釋,圣誕節對西方人來說是一個全家團聚的日子,中國人也有這樣的日子,那就是春節。
于是,我談起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沒想到,那幾位朋友說:“你別生氣,其實,我們覺得你們中國人并不愛家,并不像你們自己說的那么注重家庭。你們更愛錢。”
我愕然。于是,我記下了這些真誠的評價:
“無論在澳大利亞還是中國,你們中國人的確很勤奮,中國人在海外也能比當地人積蓄更多的財富。但這不是因為你們中國人有經商的天賦,而是你們比我們更節儉,是通過降低生活標準來完成的金錢積累。”
“你們會沒日沒夜地工作,把孩子交給老人照管,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很少和孩子一起玩。是的,我知道你要說什么,你們中國人愛說這是為了孩子,為了給下一代多掙些錢。但每一代人都說自己賺錢是為下一代,那么,究竟哪一代會真正使用這些錢呢?
“你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長時間的夫妻分離。在我們眼中,夫妻不在一起三個月以上,基本上就該考慮離婚了。我們被派到海外去,一定是全家一起去,我的妻子、孩子都搬到上海來。他們要是不愿意去,我就不可能接受這項工作,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呀。”
“我在中國甚至聽說過,你們的上一輩人,甚至有夫妻幾十年都分開居住在兩個地方的,到了退休的時候才能生活在一起,這太殘酷了。難道你們不會為了家庭而放棄工作嗎?工作沒了可以再找呀。”
“我在上海的公司里有很多中國員工,因為不是上海本地人,夫妻每個月甚至每兩個月才能相聚一次,為什么其中的一方就不能放棄工作呢?我還知道,有很多在城市里工作的中國農民,他們甚至只能一年回家一次。都說是為了家庭在掙錢,可這樣的錢再多,又有什么意義呢?”
他們的話深深震撼了我。我能和他們說什么呢?當然,可以說的太多了。比如告訴他們,中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家沒安全感,都為了明天在使勁榨取今天。不是中國人守財,而是自己給自己在做保險,但他們能理解嗎?
在澳大利亞那樣的體系下,生病住院后,自己只要在進院和出院的時候簽個名字,一切都是社會福利體系包辦了。他們能理解中國人說的“60歲以前掙的是60歲以后的醫藥費”這句話背后的辛酸與無奈嗎?
中國人追逐金錢的行為,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的確和我們自己“熱愛家庭”的承諾有落差。
我也可以告訴他們,有的中國人過去受過窮,所以,哪怕現在發了財,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還是會想著發更大的財。在國人的心中,還是認為能給子孫傳下更多的財產,才是對子孫最大的愛。我們固執地訴說著我們熱愛家庭的美德,其實不是為了炫耀或自豪,而是為了怕我們忘記,自己還有把家庭看得重于金錢的美德。中國人只有以更忘我的奮斗,來換取下一代人富足安定,讓他們有足以鄙視金錢的本錢。
(尚鈺摘自《地方新聞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