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資助一個貧困山區孩子已有幾年。但是近來朋友說,他很不快樂。問他為什么,他說,他了解到那個孩子的近況并不樂觀——他經常在課堂上調皮搗亂,學習一點兒都不刻苦。
可是你當初資助他,就一定想讓他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嗎?我問。那倒不是,朋友說,當初我只是看他可憐。
那不就對了?我說,你只是看他可憐才資助他,而他在你的資助下有書讀、有學上,等于你的資助已經有了回報。至于他的功課好不好,學習用不用功,應該是他自己和他父母的事情吧?
我在想還要不要繼續資助他?朋友說,他的事情真的讓我很不快樂。
你應該快樂的。我說,資助已經構成了快樂的本身,這種快樂不應該再加上別的任何條件。既然你資助了他,那你就不應該對他再有別的附加要求,否則,你的資助,便和要求回報有什么不同呢?
可是我要求的回報只有成績啊!朋友說,如果他真的不好好讀書,我的那些錢豈不是打了水漂?
我對他說,你的那些錢永遠不會打水漂。其一,他的調皮搗亂、不求上進也許是暫時的。你知道,幾乎每個人在孩童時期都會調皮好動,當然也包括曾經的我們。其二,即使他真的在學業上沒有任何成績,那么,你還給了他一個可以回憶的童年,可以走進校園、結識同學和老師的童年。其三,就算他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而輟學,那么,最起碼,你還給了他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和別的孩子同樣走進教室,捧起書本學習知識的機會。你認為你的錢會打水漂嗎?相信我,一分錢都不會浪費。
最終,朋友還是聽了我的勸告,仍然定期給那個孩子寄錢,資助他讀書。朋友說,如果那個孩子能夠讀到大學,那他會一直資助到他大學畢業的那一天;朋友說,我說的沒錯,給那些貧窮的孩子們一個機會,對于資助他們的人來說,已經足夠了。
(孫維哲摘自《安慶晚報》孫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