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吳宓在西南師院任教,是二級教授,月薪272.5元,在校內可謂“高薪階層”。他一貫節衣縮食,自奉極廉,但卻古道熱腸,扶貧濟困,經常將工資送給向他求助的學生、同事。然而吳宓有時又“吝嗇”得不近人情。一次,中文系一位教師向吳宓借了五元錢,說明一周內歸還。一周過去了,卻沒有來還。吳宓找上門去,向他討還了欠款。那位教師很不高興,逢人就說:“吳宓是個小氣鬼,借他五元錢還好意思上門來討?!边@話傳到吳宓耳朵里,吳宓向人解釋說:“我不是為了五元錢,我是在幫助他提高道德修養?!?/p>
那么,窮人與富人究竟誰吝嗇與慷慨?富翁的吝嗇與“負翁”的慷慨與許多富翁的節儉、“吝嗇”相比,眾多“負翁”可要瀟灑得多,反正這個社會就是個超前消費的社會,今天可以花明天的錢,那為什么不花?真要到了兩手空空時,再想辦法吧,誰叫這是現如今的時髦呢?
《華盛頓觀察》曾經做過的一個調查顯示,美國70%的富婆和68%的富翁都曾經補過鞋,58%的富婆和將近一半的富翁都用優惠券買食物。
然而,現在中國很多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變化,提前消費之風漸盛,貸款買房、買車的人大增,出現了所謂的“負翁”一族。有些“負翁”大手大腳,大到商品房、汽車,小到家電,甚至一支口紅,都要通過貸款的形式買了再說,用了再說。更要命的是,他們中有許多并沒有還款實力。還有一些實際上是“負翁”的“月光族”們慷慨地花著父母們的錢,大膽花明天的錢、花他人的錢享受自己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