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做了一個關于“個人成就”的專題,專文分析了神童、曇花一現的現象、高成就基因等。其中有篇文章叫“我們都是失敗者”,舉例說石油大亨保羅·格蒂曾經是全球首富,但他哀嘆道:“我痛恨失敗,我愿意拿出我全部的財富,換取一個美滿的婚姻。”阿拉法特曾經夸獎為中東和平斡旋的克林頓是一位偉人,克林頓笑著說:“我是個失敗者,而且是你造成的。”
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現代心理學家說,失敗感恰恰是你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之后會產生的東西,感到失敗說明你正在成功的道路上。成敗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不僅能相互激發,而且看上去非常相似。“所以,我們不要試圖去回避失敗,相反,我們應該明白失敗感常常催生成功。”
成敗有時候是一種悖論。1968年化學家斯賓塞·席爾弗想發明一種強力膠水,但是失敗了,得到的只是黏性很小的膠水,竟比一般黏劑還差。多年之后他的一位同事想到,這種膠水可以用來做貼紙,1980年3M的即時貼一炮走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威廉·福克納說《喧嘩與騷動》是他最偉大也是最失敗的作品——他認為這兩者不可分,“我們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達到夢想的完美境界,所以也不可能遭受最徹底的失敗。”
文學大師的話可能讓很多人感到安慰。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菲爾德教授和喬治亞大學的沃德教授合寫了一本《還擊:偉大的領導者在職業生涯受挫時是如何起死回生的》,這本書出得很是時候,據統計,美國2006年有1478位總裁丟了工作。
書中列舉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商業領袖:家政女皇瑪莎·斯圖爾特入獄,鞋業大王史蒂夫·馬登入獄,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破產,蘋果的喬布斯、家得寶的伯尼·馬庫斯在權力斗爭中落敗……杰米·戴蒙1998年被花旗銀行解雇,他的三個孩子擔心父親失業后他們會付不起學費,甚至買不起手機。然而他們不知道戴蒙有3000萬美元的“降落傘”補償金,一年后他成了美國第一銀行總裁;2004年第一銀行被摩根大通以580億美元收購后,他又成為摩根大通總裁。兩位作者說他沒有一蹶不振,是因為他能夠甩掉失敗的包袱。戴蒙自己說:“不能只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該書給失敗者列出了東山再起的五個要點:首先,要克服逃避、隱匿的沖動,把失敗當作起點而非終點,突然的不幸或許會很快被忘記;其次要戰勝四種障礙:社交上的、組織上的、心理上的和名譽上的。
在英國作家德波頓看來,表面上看很多人是在追求財富,其實他想要的是地位,是被別人認可、受到關注和愛戴。“只要不覺得羞辱,人完全可以過著艱苦的生活而毫無怨言,如士兵和探險家們,他們愿意過著一種極其艱苦的生活。一些非常富足的人在積累財富的同時也在贏取他人的尊重。”問題是,現代社會的身份主要取決于經濟成就,身份的得失非常不確定,因而人們經常處于焦慮狀態。
德波頓用五大法寶來應對焦慮:首先是“希望越低失望越少”的哲學信條。其次是“活著是為了獲得拯救而不是為了錢”的基督教人生觀。還有視中產階層的圖騰為虛妄的波希米亞式道路。還有藝術,觀看一場《奧德賽》,能激發對被放逐者的同情;閱讀《包法利夫人》,促使我們原諒欠債;聆聽巴赫的B小調協奏曲,可以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和虛無。最后還有政治,要建立一個“各盡所能,按焦慮分配”的社會。
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些人不愿服從主流的地位觀念,他們有資格擁有更好的稱呼,而不是殘酷地被稱為失敗者。比如,不要說人家是“北漂”,那叫波希米亞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