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到不同的地方,見不同的人,經歷不同的事情,再把所見所聞告予數以十萬計的讀者知曉。無論從成就感還是虛榮心來說,做記者都能讓人得到不小的滿足。
正式做記者才一年多,已經攢了好大一堆登機牌。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行政區大都已經到過。每次出差三四天,閑時像是公款旅游,忙時像是敢死隊沖鋒。名片也裝了半抽屜,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那些沒名片的人,比如乞丐、和尚、獵人、拓荒鄉民、青年志愿者、抗日英雄、某些明星、藝術家和大富翁,還有些神秘人……他們往往要比那些熱衷于和你交換名片的人有趣得多。
印象最深的采訪是去云南勐遮采訪一支全部由和尚組成的足球隊,兩個和尚用非常蹩腳的普通話與我爭論AC米蘭和尤文圖斯哪個更強一些,然后在中午一點準時進禪房念密宗的佛經。當我讓寺廟的住持抓著足球坐在佛像面前拍照片時,看見陽光明晃晃地劈頭撒下來,照得由全鎮人捐錢鑄造的大佛渾身金光燦爛。忽然覺得生活真是奇妙,昨晚我還在上海的大樓里通宵趕稿,今天卻已經在兩千公里以外的山頭上成了這個大和尚的球迷。
總體來說記者必須是個樂觀的群體,因為要面對的壞事情實在很多。這是個適合年輕人干的職業,而且只適合年輕人。記者的工作確實是今天永遠和昨天不同,但是當你長期經歷這種每天都要尋根溯源,采寫內容常換常新的日子之后,做記者會比其他工作更容易產生倦怠,因為其實他們也都是在周而復始。
記者是個在時間上挺自由的職業,晚上熬夜早上賴床,沒有打卡不用坐班,只要在截稿時間前把稿子發到編輯的信箱里,任務就算圓滿完成。
但這份工作絕非只是寫篇稿子拍個鏡頭那么簡單,尋找線索,了解背景,聯系采訪對象,設計問題,趕往現場,這都需要時間精力。常常是中午出事,晚上就要交稿,還必須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工作強度可想而知。
我的很多同事,都只是25歲上下的年齡,一多半都開始為長期的奔波勞頓還債了——腰椎間盤突出、胃病、頸椎病……剛辭職的同事換了份待遇沒報社高的工作,他離開的理由是“每次老婆需要我在身邊的時候,我都在幾千公里以外的地方”。
如果比較付出和收入,我的感覺是“一般值”。但是如果當你聽到兩個路人在談論你寫的報道時,感覺就變成了“非常值”。
媒體是個開放度很高的行業,更多仰仗的是個人能力,而不是什么年紀輩分。所以與慢慢往上爬的人比起來,選擇一次又一次跳到更高薪水更高平臺上的人更多一些。
做記者,行動力比文筆要重要得多,那是要從一次一次被拒之門外以后學到的,爬墻偽裝撒謊窺探跟蹤……這些在課本上能學到嗎?成績冊上都是A又怎么樣,那些勤于思考拙于行動的人是不會適應這個職業的。
所以,所有想當記者的人,趕快找個地方從實習生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