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革命》系統考察和闡明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國家問題上的基本理論,列寧由此大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且通過自己的革命實踐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列寧《國家與革命》
博爾赫斯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可能讀過成千上萬的作家和作品。他的作品把二千五百年的世界文明精華納入其中,這也許正是“古典”的真諦。生命太短了,你怎么能讀那么多,體會那么深。那么讀博爾赫斯吧,他能幫你。
博爾赫斯《博爾赫斯文集》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擋。雖說國際關系、國際事務、國際政治、國際經濟學早已成為研究的領域,但是,只有本書給出系統的總結,同時制定了一個研究和分析的框架,而這正是今后理論和實踐工作的起點。
斯特倫奇《國家與市場》
它敘述了法國大革命那個翻天覆地的時代,其中展示了殘酷的階級斗爭。狄更斯再次以悲天憫人的精神,為世界編織出一個善良的人替友赴死的故事。但是,他無法解釋歷史之謎:這一切究竟為什么發生?
狄更斯《雙城記》
真正偉大的思想總是要經受時間的考驗的。批判叔本華的人很多,但批判他最厲害的盧卡奇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哲學才能。叔本華的原創思想很多,其基礎是兩大理論:惟意志論和悲觀主義。前者建立了以意志為核心的形而上學,從而開辟了近兩個世紀的非理性思潮。
西方哲學幾乎全部來自歐洲,只有實用主義哲學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實用主義哲學是一個十分靈活、密切聯系實際的哲學,它的精神完全反映在教育學當中,更重要的是,教育這個話題將是21世紀最主要的爭論問題之一,而杜威的思想以及后來進步教育的實踐對于后來人肯定有借鑒意義。
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
從某些文化看來,征服自然以及諸如此類的自我挑戰是不可理喻的傻事。而這些傻事的背后,有的卻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力量,在困境中通過艱苦勞動生活下去的意志以及戰勝災難、孤獨的勇氣。雖然,“人定勝天”之類的話,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但是,現代人還是應該以魯濱遜的精神來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并且戰勝自我的。
除了人口、環境問題之外,21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健康、教育以及相關的人與社會的發展。通常人們總強調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物質差距,其實,從長遠看,精神文化差距才是最大的。而貝克爾的核心思想在于這也需要投資!他還指出除了個人收益之外,也要考慮社會收益,而這也是未來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貝克爾《人力資本》
它是世界上影響很大但篇幅最短的書。總的說來,《老子》與《論語》幾乎完全不同而且相互補充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孔子一直是中國文化的在朝派,而老子則是在野派。老子乃至道家學說最有意義的地方在于給孔子的理想國開辟了一條精神逃脫的小路。
熊彼得明確區別發明與創新是他的獨特之處。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都知道技術發明對經濟的重大推動,但熊彼得式的創新完全是“企業家”的事。熊彼得這種觀點不僅為過去許多技術進步導致創新從而推動經濟高漲的事例所證明,更明顯地表現在2000年,高漲的信息經濟突然泡沫破裂。
熊彼得《經濟發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