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怡是在2005年知道關于床吧的新聞的——床吧正在歐洲流行,它極受時尚青年的追捧。
傳說,路易十四因為愛上了一個平民女子,極其渴望了解平民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他喬裝外出來到女孩家。女孩家很窮,簡陋的屋子里甚至連一張可供招待客人吃飯的桌子都沒有。女孩急中生智,把飯菜擺上床,于是二人在床上享用了甜蜜浪漫的一餐。路易十四對這種用餐方式非常喜歡,于是回到宮里便叫人制作了一張既可休息又可用餐的床。漸漸地,這一秘密被人傳到宮外,民間便紛紛效仿,傳到后來就出現了現在的床吧。
秦怡覺得挺新奇的。但是因為忙于考公務員,也沒有放到心上。直到考試失利,去西安散心時,發現了炕之后,她突然覺得,在中國開辦床吧也許是一條生財之道。
在中國北方流行的炕,不僅承擔了南方床的一部分功能,可以在上面睡覺、休息,還有更豐富的功能:比如吃飯時,在上面放上一張短腿小炕桌,一家人就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了;而有鄰居來串門兒,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客人往炕上請。炕儼然成了一個與人交流情感,表現對客人尊重的場所。
秦怡更加堅定了對開辦床吧的信心。不久她獲得了家里提供的10萬元的投資。
秦怡把床吧的店址選在北京朝陽區一棟商業大廈的3樓。緊接著,她又找到了一個搞設計的同學來負責裝修。一個月后,床吧展示在大家面前:整個設計簡潔大方,店里沒有一張飯桌,全是規格不一的木床。每張床的四周都用格子木架圍成了一個相對隱私的空間。在每個獨立的空間里,都配有拖鞋、矮凳、抱枕等。考慮到目標消費群是年輕人,所以床吧主推西餐。
2006年2月,秦怡的床吧開張。但是那天的喧鬧之后,床吧就冷清了下來——沒有幾個人知道,還有床吧這種消費場所。
秦怡想到了網絡傳播,她開始到各個網絡論壇發帖子,自己也寫博客介紹床吧。但是事情的根本轉變還在于一篇媒體的報道。一次店里來了兩個年輕情侶,他們吃得很愜意。沒吃多久,他們就把秦怡叫了去,問了很多問題。最后秦怡才知道,女孩是一家報社的記者。
不久,一篇介紹秦怡床吧的文章《西餐上了床,規矩下了床》在某報發表,隨后文章又被各大媒體轉載。很多看了文章的人慕名前來,此后秦怡的床吧生意走上正軌,每天的營業額都在3000元以上。兩個月后,秦怡實現了贏利。
在經營床吧的過程中,秦怡也進行著一系列的改革。在國外,床吧主要是休閑場所,吃飯不過是其中一項。情侶除了可以去那里談情說愛,甚至還可以留宿。但這些在中國是不合適的。于是,秦怡打破了國外床吧文化的私密性,把自己的床吧做得相對通透。在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寬或窄的床上,可以與自己的親密愛人共度二人世界,也可以拉上三五好友共享休閑時光,或者多年不見的老同學五六十個擠在一塊兒搞同學聚會。雖是吃西餐,在這里卻完全可以不被西餐那些繁瑣禮儀所束縛,也不必為自己不懂那些程序而苦惱。讓人性回歸自然,打破現實的壓力和束縛,成為這家床吧餐廳最大的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