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天以來,無數中國人在災難面前獻出大愛,無數淚水激蕩著我們的內心。每一個人內心都強烈地追問自己:我,還能為這場災難做點什么?手足同胞啊,我們想像一下都如此不堪忍受,何況你們竟然真的承受著這樣的人生之大不幸啊……
有的人去了災區,有的人選擇了好好工作,有的人選擇了祈禱,國家選擇了降半旗,全民哀悼……
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捐款這一最直接、最好的方式。連日來,逐漸攀升的捐款數目也不斷地安撫著國人痛苦的內心。
但是,我們還有一件事情要做,這也是許多熱心捐贈者的疑問——懷著激動的心情把錢投進捐款箱時,他們多半會想一個問題:錢會不會真正用到災區和災民那里?
不是我們用小人之心揣測捐款的使用和去向,為了災區,為了那些失去孩子的同胞們,為了那些失去父母親人的同胞們,為了經歷生離死別、痛失家園的同胞們,我們有責任要求這些捐款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有效監督下進行使用,確保能夠真正地用在災民身上,確保能夠真正地讓災民重建家園,確保中國人在這場大災難面前不喪失尊嚴。用陽光操作消除公眾疑慮
因為擔心善款未能公開透明地到達災區災民手里,作為體育界的兩大名嘴,黃健翔、李承鵬選擇了一種爭議頗大的方式去幫助四川地震災區——災后重建時,他們親赴災區現場,親手將錢送到災民的手上,自己出錢自己找人設計施工,看著災區人民把家園和學校重新蓋起來。把每一分錢每一滴汗,都落在災民手里。
在國民慷慨解囊的時候,黃健翔們擔心捐贈財物是不是都能用于賑災救災。這種行為,在網絡上引起了激辯。有網友狠批黃健翔、李承鵬想法過于陰暗,他們詰問:“如果大家都像你倆這樣質疑、等待,那么現在還有人捐款嗎?救災是否還能高效地進行?”還有不少網友,則對黃健翔們的疑慮表示理解或支持。他們認為:“根據以往的經驗,有些善款的確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因此,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強救災款的監管?!蔽覀冎?,公開、透明應是慈善機構運作的最基本原則。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主流慈善機構都由行政主導,官本位色彩濃厚,根本沒有向大家公開花錢“隱私”的習慣。比如,在這次賑災中,政府和有關機構只是發布了若干接受捐贈款物的信息,還沒有詳細發布有關捐贈款物的去向、開支明細等相關資訊。而后者,恰恰是捐贈單位、捐贈人最渴望了解的內容。雖然我們愿意相信政府和慈善機構,能夠將每筆救災款都妥善地加以利用,但是,如果能夠將這些捐款的使用和流動去向,向社會公布,讓所有關心災區的人都知道錢花在哪兒了,無疑會讓捐贈人更深切地體會到“捐”有所值,也更有利于我國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
說到底,黃健翔們的疑慮能否打消,關鍵在慈善機構的公信力如何,能否被廣大人民所信任。而要提高公信力,就需要加強慈善機構建設,使之真正成為“透明的玻璃口袋”,保證救災款不被挪用,不被貪污,公開透明,有效使用。
每一筆善款使用都應透明
公眾對捐款的關注程度提高,對公益組織的要求更高,其實非常正常。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震區之外的人們也受到極大震撼,人們期望以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去支持那些家園破碎的同胞。在我的生活圈里,幾乎找不到沒捐過款的人。據統計,截至6月15日。海內外的捐款已達455.78億元,相信這個數字還會不斷增加。隨著捐贈款物分批投入救災,善款使用的透明和公平,越來越為公眾所關注。
公眾的慈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捐錢捐物這樣一個膚淺的層次了,他們希望實現直接的、有效的、規范的慈善捐助。
首先,是法律保障?!吨腥A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分別于1993年、1999年通過。這是我國公益事業的好消息,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盡快完善。公眾要求慈善組織公開賬目和捐款去向,這本是對公益組織最基本的要求,但有些慈善機構這方面的工作并不到位,法律法規對其的要求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其次,是慈善組織體系有待盡快發育成長。盡管中國有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機構,但也就這幾家,顯然很難適應活躍的公民社會。而如果高門檻擋住了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和成長,不利于慈善組織的競爭和監督。絕對權力絕對產生腐敗,這句話不但適用于政治領域,也同樣適用于社會公益領域。
此外,公眾也尚未形成真實可靠的慈善理念和找到規范可行的慈善途徑。在災后重建時親赴災區現場,看著災區人民把家園和學校重新蓋起來。這些行為的出現固然表明公民社會本身行動能力和要求的提高,但這并非慈善的常態,最終我們還是要依賴專業的組織去做慈善。所以,打造信得過的高效的公益組織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說到底,慈善組織人員的貢獻也不應被體制上的缺陷所抵消,而這一切都需要制度的進步。我想,當捐款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的時候,規范運作的慈善組織也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捐贈透明使用關乎國家形象
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深入,抗震救災資金物資的流向也成為國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之一,捐贈的使用能否透明不僅關乎救災的效率,也關乎慈善機構乃至中國的形象。
有國外媒體報道稱,中國政府已經就“賑災腐敗”行為提出警告。英國廣播公司(BBC)5月21日報道說,對于四川地震的賑災工作,中國已警告必須要透明,并表示任何腐敗行為都將受到懲處。同日,美聯社在題為《中國警告官員賑災腐敗將受“嚴懲”》的報道中說,上周發生的大地震造成超過4萬人遇難,近500萬人無家可歸,中國已警告官員們,與賑災相連的腐敗將被嚴懲。
美聯社在報道中提到,中國政府在網站上發布了一個公告,公告說中國最高反腐敗部門將嚴肅處理那些濫用或延遲發放賑災款的官員。公告中特別對“盜用賑災款項”提出警告,并承諾“對于遲滯撥付救災款物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或致使救災物資嚴重毀損浪費的行為,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
要保持善款使用的透明,關鍵在于制度約束。而制度的建立是逐步完成的。以美國為例,盡管它是一個制度相對完善的國家,但仍然在1992年爆出了轟動一時的美國聯合勸募會主席阿爾莫尼自占捐款事件和新紀元基金會行騙事件,使美國慈善事業陷入了相當長時間的公眾募捐低潮。也正是這些教訓,使得美國對慈善機構的監督日益完善起來,主要體現在行業評級與社會監督、政府監督和法律制約。
這些經驗是我們可以汲取的。事實上,在此次地震災害發生之前,我國已經在完善制度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就在4月28日,民政部發布的《救災捐贈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該辦法規定,救災捐贈受贈人應當對救災捐贈款指定賬戶,專項管理。對救災捐贈物資建立分類登記表冊。發放救災捐贈款物時,應當堅持民主評議、登記造冊、張榜公布、公開發放等程序,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手續完備,并向社會公布??h級以上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會同監察、審計等部門及時對救災捐贈款物的使用發放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另外,考慮到救災捐贈活動的特殊性,規定各級民政部門在組織救災捐贈工作中。不得從捐贈款中列支費用。
因此,我國應該強化監督機制,嚴防挪用、侵占或貪污行為,確保捐贈的使用高度透明和高效率,確保民眾的捐贈造福于災區人民。竭盡全力做到這一點,不僅能為中國贏來世界的尊敬,也將開啟中國慈善事業的新紀元。
我們已然在承受災難所帶來的巨大痛苦,真的,真的不希望在事后,讓丑聞刺痛我們正在彌合的傷口,腐蝕剛剛凝聚在一起的民心,傷害我們對未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