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臺灣“半導體教父”,臺積電董事長。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張忠謀知道青年時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不久前他在臺灣交通大學新生入學典禮上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11件事情上: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么請好好把握18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后的機會。錯過了大學4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后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點: “培養志愿”,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愿
例如,在大學4年里盡早有自己的志愿,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么學問上多努力。
志愿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愿與非學術相關的志愿。學術上的志愿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愿,都屬于學術上的志愿。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愿則屬于非學術相關的志愿,范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里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愿。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愿,一旦有了志愿以后,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愿是學術志愿,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么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愿,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1/2-2/3的時間即可;另外的1/2-1/3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愿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里頭。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愿,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信息,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于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夏克萊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了解。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10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我念書這3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90%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了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的文化里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么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后,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后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點: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分是可以靠后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了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18年,可是絕大部分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為什么?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么是“聽的能力”?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里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后,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后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么,但事實上80%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地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地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分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分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18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18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第九點:學習世界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是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Tribune),你會在里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志》(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么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么,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