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的大學校歌,大概要數1897年問世的南洋公學(1896年創建于上海)師范院的院歌——《警醒歌》。歌詞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開頭,“醒醒醒”結束。“懼而思奮,愧而思奮,勤學勤誨,急所當務”,警醒同道,激勵師生的報國之志,是其主題。
早期的中國大學校歌,有不少帶著濃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創作于1916年前后的《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 (該校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今南京大學校歌),就極為推崇萬世師表孔圣人和儒家學說:“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會歸兮,集成于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抗日戰爭爆發后,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歷“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值南京失守,更西遷昆明,立“西南聯合大學”。由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詞的《西南聯大校歌》,抒寫了這段流亡的艱辛和悲憤,更表達了驅逐敵寇、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決心和信念,表達了一代學人擔當國運的精神,足為岳飛《滿江紅》八百年后的一個新版。而歌詞中的“仇寇”二字,原為“倭虜”: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逐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成仿吾于20世紀50年代作《山東大學校歌》:“東臨黃海,南望泰山,這兒是我們學習勞動的樂園。共產黨和人民給了我們一切,教我們發展德智體,又紅又專。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學習馬列主義與科學知識……”這是延安以來的一種校歌風格,近似軍歌或黨校的校歌。
近年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是,一些名校紛紛廢止新校歌,或不再征選新校歌,而恢復老校歌。2005年初夏,復旦百年校慶之際,在廣大師生的強烈呼吁下,學校決定停用新校歌,恢復老校歌:“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到復且的校園網和BBS上去看一看:“新校歌輕飄飄的好像念兒歌”,“老校歌之內涵、思想以及文筆,無需渲染。已夠我輩激動自豪不已,特別是‘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在國內是何等的缺乏,何等的令人神往”,“就是歌詞的大氣與個性,豈是新校歌所及萬一”。
浙江大學的校歌是:“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為1938年11月該校流亡廣西宜山期間,由竺可楨校長請國學家馬一浮所作,其文辭古奧,含義深幽。1985年、1996年,浙大兩次決定重寫校歌,終因征集到的詞曲均“新不如故”,不得不作罷。
未見其校,先聞其聲,聽一首不人流的校歌,讓人不能不疑心那是一家不入流的學校。
不過,要把一首校歌寫得雍容典雅,又別致新穎,在全國數以萬計的校歌中個性鮮明,魅力四射,在校園內外流行起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概是久為校歌的創作所苦吧,1992年,中國地質大學索性將20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全國的一首《勘探隊員之歌》定為自己的校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寶藏。”這一選擇倒有些機智,不乏創意,用一首已經流行的歌,來做自家的形象之歌,也很討巧。可惜的是有些勉強,畢竟地質大學不是專門培養勘探隊員的。如果地質大學可以用《勘探隊員之歌》作校歌,那石油大學也可以用《我為祖國獻石油》作校歌。讓師生們每日高唱“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哇,頭戴鋁盔走天涯”,那農業大學早些年就干脆唱《社員都是向陽花》算了。
看兩首最簡短的校歌吧。《金陵大學校歌》僅46字:“大江滔滔東入海,我居江東。石城虎踞山蟠龍,我當其中。三院嵯峨,藝術之宮,文理與林農。思如潮,氣如虹,永為南國雄。”《僬作工學院校歌》(今中國礦業大學校歌)僅41字:“太行之陽河水東,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源深流自遠,物阜民用豐。山蔥蔥,水溶溶,努力,努力,行健天同功。”
再看幾行最牛的校歌吧。北洋大學(天津大學):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湖南大學:“楚材蔚起,奮志安壤。”東吳大學:“東吳東吳,人中鸞鳳,世界同推重。”清華大學:“赫赫吾校名無窮。”浙江大學:“樹我邦國,天下來同。”東南大學:“日新臻化境,四海領風騷。”中國文化大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政治大學:“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我們就是管理眾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