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北京市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儀式上,張燕友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北京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強,不會出現南方中小企業倒閉潮”不啻給低靡的市場環境注射了一劑強心劑。根據記者從北京市銀監局得到的數據顯示:北京目前形成了科技類中小企業、商貿流通類中小企業占主體的行業結構特征,目前北京市41.8%的文化創意小企業和37%的高新技術小企業均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采訪中張燕友告訴記者,“北京的中小企業呈現比較明顯的高端化趨勢。企業越高端,抗風險能力越強。”
采訪中,北京市服務外包協會秘書長朱梓齊的表述印證了張燕友的觀點。朱梓齊表示,在各地出口企業頻頻告危的同時,同樣是以出口、中小企業為主的北京服務外包企業卻很好地詮釋了“出口”的魅力。危機不僅自發促進這個行業的產業升級,將一些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淘汰掉,還給發展健康的外包企業帶來跨越式的發展機會。
“金融危機主要對處于低端的ITO企業有影響,比如對日外包。由于日本公司在危機來臨把業務留給本土企業,因此導致一部分承接日本二手、三手業務的小公司難以為繼。促使這部分企業要么轉型,要么被淘汰。”
朱梓齊還提到,危機對那些發展態勢很好的外包企業其實是一個機會。比如前不久印度最大的外包企業TCS就在這個機會收購了花旗銀行設在印度的資本事業處理中心,從而大幅度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他提到這樣的機會同樣在向北京企業招手。
“比如在印刷排版領域擁有大量知識產權的方正國際公司,已經進入該領域產業鏈的高端,如今只要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買到日本掌握核心技術的公司,如果此時政府采取某種方式對這樣的公司給予支持,這樣待到春暖花開時,我們服務外包的企業就可以有跨越式增長。”
朱梓齊自信滿滿的話語仍在余音繚繞,素有“中國有機農業第一品牌”之稱的北京有機農莊董事長陳叢紅告訴記者,金融危機不僅沒有使有機食品行業受到影響,還由于食品安全問題被高度重視,使她們公司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時機。今年她們公司的銷量比去年增長40%-50%。
對北京中小企業信心很足的張燕友在采訪中提到,在今后兩年中,政府將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支持力度,除了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政策對這類企業進行支持,還將加大本市對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對此,政府出臺了一些非常實的舉措:比如將北京市中小企業創投引導基金的規模從3個億擴大到8個億;擴大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金從10億提高到15億,爭取經過3年的運作,將擔保余額從400多億提高到1000億以上:此外,北京市還將探索建立產業投資基金等等。
對于以上舉措,擁有1700多家企業、中小企業占據90%的昌平園管委會主任蘇貴光拍手稱快。采訪中蘇貴光提到,這些舉措說明政府已經找到了一個支撐點,將以杠桿效應撬動社會投資,拉動北京經濟快速增長。令他贊不絕口的是張燕友提到的“首購”措施的出臺,“政府將優先采購本市中小企業推出的自主創新產品,這個措施肯定非常受企業歡迎。”
蘇貴光提到,該措施的出臺將加大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力度,同時也使企業自主創新的投資有回報的可能性。而方案中提出的政府首購1000輛電動車和混合電動車對昌平園的高科技企業來說眼下就是一個好機會。“奧運會中,50輛電動公交車保障了奧運的綠色、無污染,其中的電池就是我們園區企業提供的。這項措施的推出將積極引導企業參與政府采購,給很多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景。”他認為北京應該發展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科技產業,適當發展現代制造業,不僅能夠促進產業發展,還能帶來穩定的就業。有些非生產型服務業受市場環境影響很大,對稅收貢獻和就業貢獻不穩定。以實體經濟為主的高科技產業則不然。
“除此之外,我認為政府還應該加大支持中關村企業的發展,比如通過擴大中關村產業促進基金的規模,就能使更多中關村企業得到資金支持從而在全國撬動更大的投資,我們初步估算過,中關村以20億的資金就能在全國撬動2萬億投資,而且這些投資領域全部都是內涵式增長的行業,比如環保、新能源、信息化投資,這樣的投資在中關村算是凈增長,在全國就是投資。”王德祿談到,繼而他提出,應該把北京對什邡援建的經驗推廣到全國,這種技術輸出的模式也應該成為北京市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
在采訪中一些企業也表示:雖然近年來北京市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但覆蓋面仍然是不夠的。趙民就提到,在當前對中小企業發展不利的大環境下,政府應該加大扶持中小服務企業的力度,通過一些比較實際的措施真正讓這些企業得到實惠。比如國家出臺的對中小企業稅費減免100項的措施,上海在這方面做得就比較好,已經減免了不止100項稅費,使中小企業發展加快,真正解決了就業和直接促進了消費。再如趙民提到,用于自主創新技術投入的錢算到企業成本中。沈明高也表達了和趙民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減稅可以讓利于民,減稅后可以直接拉動投資消費。
綜合了眾多服務外包中小企業的呼聲,朱梓齊總結道:與其政府采取較高的稅收,從企業那里收來再去支持企業,不如給企業很低的稅收,讓企業能夠有足夠的營養去自我調節、生存和發展。對于一些有競爭力的產業,政府應該投入資金用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中包括支持企業進行旨在提高內功而進行的國際認證、專利、商標注冊和品牌推廣,包括支持企業用于培訓的費用。對于那些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同時能夠給員工高工資收入的企業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