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多部委《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引起各方關注。這份文件有何政策亮點?這份文件傳達出什么新的政策趨勢?如何看待新形勢下中國的創業和就業問題。記者采訪了首都經貿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紀韶。
鼓勵創業的多處政策亮點
作為研究勞動經濟的專家,紀韶教授說,她看到國務院的這份文件很激動。看文件后,她最深的印象是中央就業政策發生戰略性調整。她說自1995年以來,就業政策多強調社會保障政策的最低救助金和最低保障金。但從勞動經濟研究角度看,這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一種被動政策。
她認為這次下發的《通知》中,體現出中央就業政策思路開始變被動為主動,通過主動性調整和鼓勵創業促進就業。這和過去一直所強調的以社保政策促進就業,有顯著的變化與不同。看來中央是下決心要推動創業環境改善和創業體系建設,真正促進就業。
紀韶認為《通知》中有多處政策亮點。《通知》中說創業的產業和行業,主要是國家和地方優先發展的科技型、資源綜合利用型、勞動密集型、農副產業加工型、貿易促進型、社區服務型,建筑勞務型和信息服務型。而對創業主體的界定,則主要指非公有制企業員工,中小企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還有軍隊復轉人員、留學回國人員。
她說從創業的范圍及所包括的主體看,覆蓋了從高端到低端,是一項實在的“富民”工程。創業緊扣“民生”之本。比如象信息服務型產業,大學生可以創業,普通人也可以做,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在這次《通知》中,白領未包括在創業主體內,但失業白領和有創業意愿的白領可能會不斷增多,白領這一群體的受教育狀況、經驗和閱歷,使自主創業成功的概率可能更高,創業效果更好。但《通知》中未明確包括這部分人群。白領如何享受到政策優惠?紀韶也認可在政策設計中,應把失業白領或有創業意愿的白領考慮進去。鼓勵創業政策的效果可能更為直接和明顯。
《通知》中提出要在政府采購方面對自主創業支持。對此,紀韶的評價是“政府采購范圍擴大,加大了對創業企業的支持”,但還要看日后效果。從2001年到現在,對創業企業的實際支持落實到行動的力度總是不夠。
北京具備創業型城市優勢
具體到北京,紀韶說,北京特別具備成為創業型城市的優越條件。《通知》中提出要建立一批創業型城市。紀韶特別強調了北京在創業方面的諸多優勢。僅是北京周邊衛星城,就已建立起很多園區。這些園區規模初成,發展都不錯。這些衛星城約建立了77個園區,包括工業、農業、加工業、科技園區、信息服務等不同產業類型,已形成創業的物理基礎。在智力條件方面,北京有100多所高校,北京每年都接收一批高學歷、高素質的大中專畢業生,北京最有條件成為全國創型業城市的排頭兵。
但與北京的資源優勢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北京本地的自主創業率。2007年,北京市超過三年存續期的初創型企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比率不到千分之一。
不管是北京一地還是國內綜合而言大中專畢業生創業比率都低得可憐。
北京市每年大中專畢業生近20萬人,正式創業的人數僅為一百零幾人。自主創業比率不到千分之一。2006年去全國大中專畢業生413萬人,2007年500萬人,2008年560萬人,2009年則將高達610萬人。這些人中30%以上畢業即失業,約為160萬人。紀韶說,大學生應是自主創業的主體,但很多大學生寧可啃老,也不愿意自主創業。
中國在創業方面發展薄弱。數據顯示,中國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比率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許多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230個成員國中,中國以創業促進就業的比率排在中下等。在工業化不是很成功的墨西哥,自主創業的比率竟高達46.6%。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最新統計說,截至2008年11月19日,我國香港在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中,自主創業成功的超過30%。
鼓勵創業需要諸多配套政策
北京既然在軟硬件上最有潛力成為最有創業能力的城市,但什么制約著北京創業能力的釋放。北京要在哪方面突破將帶來創業和創新能力的增長?紀韶認為制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北京要在創業方面突破,就要在制度建設、創業環境改善上做文章。
紀韶認為創業環境非常重要。創業環境完善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外部基礎。她介紹了國際勞工組織界定的創業環境內容構成,包括十大方面:
一是金融支持。二是本國政府政策。三是政府提供項目。四是政府提供的教育和培訓。五是研究開發和轉移,包括知識產權的轉移和成果轉化。六是商業環境和金融服務。七是專業基礎設施。八是國內市場開放程度。九是有形基礎設施的可得性。十是文化和社會規范,包括誠信和商業道德。
看世界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走過類似道路。她以美國為例。在經歷1933年的經濟危機后,美國政府開始以鼓勵創業促進就業,下大力氣改善創業環境,一批產業大王孕育產生。美國抓住了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成為一個創業型國家。美國每經歷一次大的危機之后,都會產生一個新的產業門類,從而獲得更大發展。
紀韶認為在創業過程中,學歷、文化程度不一定是必需條件。創業環境可能更重要一些,所以她特別強調中國要在創業環境下大力氣努力改變。
在創業環境的完善上,政府承擔著很多責任,但同時也大有作為。她認為現在真正到了中國創業環境改善和創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我國在創業環境建設方面還有長路要走。現實情況下,我們要認真規范地完善創業環境,為創業成功奠定基礎。這個文件是個大原則,鼓勵創業會有很多具體配套措施和具體舉措。
她說國務院出臺的這份文件讓人很激動,但改善創業環境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多配套政策要出臺。配套措施的落實要在實踐中,在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她預計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這恰和文件提出的要用三到五年時間,建立起鼓勵創業的政策體系思路一致。
創業環境改善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關鍵的事情,她認為有兩點。
一是解決創業融資障礙。創業融資問題妥善解決,才能真正降低創業風險。融資障礙不解決,創業環境十大方面的另外九項都無從談起。在這方面,北京先行一步。北京已建立的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再擔保公司都意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尤其是扶持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她認為要關注投資質量。
二是通過創業,達到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培養造就一批中國的創業人才。
她說很多事情都是禍福相依。金融危機讓我們蒙受損失。但另一方面,這次危機也許是中國改善創業環境,以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的一個契機。中國如果變不利為有利,踏實改善創業環境,從“富民”工程做起。中國在創業能力上就會有質的飛越與提高。“富民”工程要真正施惠于民,需要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踏實地打好基礎。政府在創業培訓、教育、選項等方面穩步推進,抓住機遇培養造就一批中國的創業人才,中國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創業型國家。這些在本次文件中都有涉及,并明確規定要建立創業服務專家隊伍指導創業。
她認為國內在金融政策、教育等多方面要多做些基礎性工作。隨著國內市場開放程度不斷加大,城鄉融合步伐加快,市場創業環境將越來越好。
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創業文化的建立也是一個重要方面。創業關鍵是人。如果創業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則會造就中國新一代創業型人才。中國度過這次經濟難關就可能在創業環境建設上有新突破。政策要多給環境,扶持創業,教育的評價標準也要從應試型變成能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