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初突如其來的雪災和“5·12”大地震對我國局部地區的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目前我國農業形勢總體良好,糧食產量、豬牛羊禽肉產量等均保持增產的態勢。同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上漲,帶動農產品生產價格及食品價格輪番上漲,并推動物價總水平高位運行,給國家宏觀調控帶來了嚴峻的問題,使農業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而一些投資機構則從中看到了農業行業的巨大投資機會,紛紛在農業產業鏈中投資布局。
中國農業發展現狀與產業鏈簡析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經濟結構進行了一次根本性的調整:改變以糧食為綱,貫徹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實行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在此之后,農林牧漁獲得了全面的發展,農業生產的穩步提高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近年來,我國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加大,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48%左右。
農業是中國的立國之本,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國歷次國民經濟的起落漲跌,無一不與農業的發展狀況緊密關聯,因此農業一直以來都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出臺。如改革開放30年以來,已有10個“一號文件”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而2008年以來,我國農業政策頻出: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強調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大惠農政策力度。2008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發出更加明確、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號,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在2008年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主要直接補貼給農民,并采取十項重要惠農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四大部門,在每個部門下面,根據產品又可以分為多個細分行業。而按照農產品生產加工流程,可以把農業產業鏈細分為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生產環節與農資流通、農產品流通兩大流通環節。從中國農業的具體情況來看,產前環節產業依附性較大,細分行業面臨不同發展前景;產中環節是農業生產重要環節,但產業化程度較差;產后環節則是支柱產業,產業鏈整合能力強大。而在各個生產環節,又可以劃分出多個細分行業,每個細分行業都蘊含著無窮的投資機會。
中國農業投資情況
從農業的歷年投資情況來看,雖然投資案例數量有所起伏,但是融資額基本保持了向上的趨勢,并在2007年雙雙達到了峰值,有6家農業領域的企業獲得了合計4898.00萬美元的投資,而今年僅上半年就已發生6起農業投資案例,投資增長的趨勢愈加明顯。另外,財富的示范效應,也是創投機構轉向農業投資的重要動力源。
在資本的推動下,國內的農業類企業陸續走上國際資本舞臺,在獲得國際資本市場認可的同時也為其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在財富的示范效應和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農業概念認可的雙重作用下,投資機構對農業領域的投資熱情與日俱增,并表現出其特有的投資特點:①從投資機構屬性來看,2005年之前,農業領域的投資以本土創投為主,而2005年之后,外資創投機構則頻頻向農業企業“示好”:②從獲投企業所屬細分行業來看,創業投資在農業企業選擇上比較偏重于產前和產后階段,其中,科技含量高、標準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產業鏈整合度高的現代農業企業最受投資者的追捧。
中國農業的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
農業產業鏈整合帶來投資機會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農業逐步開放,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不僅拉開了中國農業產業升級和行業整合的大幕,也帶來了大量的投資機會。如今,投資中國農業正面臨著極好的歷史機遇。
資金缺口大。隨著中國農業的產業化、現代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呈現新的特點:首先,資金需求量增大,農業產業化帶來的產業鏈條的延長使得資金需求從生產環節延伸到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如果其中某個環節缺乏相關配套的資金支持,農產品就難以實現增值和正常流通等;其次,資金需求趨向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農戶,種養大戶、個體工商戶、鄉鎮企業等日益成為資金需求的主體。目前,資金短缺是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政府扶持性、補貼性的資金投入和傳統的“春放、秋收、冬不貸”的農貸模式已不能夠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政策鼓勵。面對農業發展的資金缺口,政府在逐年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扶持和補貼的同時,鼓勵農村基層組織、鄉鎮企業、農民個人自籌資金,并對外資投資現代農業持有積極鼓勵的態度。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高端制造環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投資。而“十一五”期間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任務之一便是鼓勵外商投資發展現代農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種植業、養殖業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生物質能開發、現代農機裝備開發與制造和農產品深加工,引進現代化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因而,相對于房地產、金融、鋼鐵、水泥等行業,中國農業在吸引外資投資上更具有政策上的優勢。
產業升級需借助資本力量進行。經過建國50多年來的發展積累,在政策、體制、投入、科技以及發展基礎等方面。我國已具備了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是中國農業建設的核心內容。不論是對于熟悉國情的本土創投還是擁有資金和國外經驗的外資創投,都是絕佳的進入時機,
在傳統農業向產業化、現代化轉型的過渡階段,我們認為,以下領域具有良好的投資潛力:無公害蔬菜栽培;農牧漁產品的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開發應用;農牧漁產品儲運、保鮮、加工及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還田與綜合利用(包括青飼料、秸稈氨化養畜、還田、氣化、培育食用菌等);農產品深加工中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果汁、蔬菜汁、飲料開發或生產及其原料基地建設;植物飲料類及植物蛋白飲料開發或生產;規模化畜禽養殖;農業裝備制造;新型肥料、生物農藥、獸藥開發與生產;鮮活農產品冷鏈物流;園藝花卉;生態觀光農業及農業旅游資源綜合開發等。
創投投資農業風險分析
農業屬于傳統行業,與老百姓的生活、消費息息相關,因而與互聯網、電信等新興產業相比投資風險低得多,但農業投資存在的風險也是不可忽視的。
不可抗力風險。農業屬于典型的靠天吃飯的產業,自然環境的劇烈變化,如雨雪、地震、臺風、颶風、海嘯、干旱、蝗災等災害天氣均會對農業生產特別是產中環節造成深刻的影響。例如今年年初發生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致使2.17億畝農作物受災,絕收3076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5·12”四川大地震造成農業損失高達60億美元,3,000多萬農村人口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對于投資機構來說,農業企業的抗災能力應作為重要考察指標之一。
政策風險。在加入WTO的談判中,我國就國內農業市場準入方面做出一些讓步和承諾,包括降低農產品關稅等。這就導致進口增加對國內農產品生產形成較大的壓力:農產品價格將受到國際市場價格的影響;WTO的規則限制和約束了國家對農業支持和保護的空間;政府對農業生產的調控空間和力度將受到影響。②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其他消費品的價格,一旦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對整個經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惡劣影響,政府便會出臺一些措施來進行市場干預,引導價格回歸,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業產業鏈上的利潤流動。
食品安全風險。我國分戶經營、分散落后的農業生產現狀,使農產品源頭污染問題較為嚴重;而中小企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行業格局又使得食品加工環節安全隱患滋生,從而使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近年來屢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發生。而食品安全事故對企業帶來的后果幾乎是毀滅性的,甚至還可能波及到整個行業的信譽,擊潰消費者的消費信心,食品安全風險是農業企業尤其是食品加工企業需要時刻注意的問題。
規模風險。盡管我國農業產值很大,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仍屬弱勢產業,如農業產業化仍處于較低層次,整體科技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區以家庭為單位的粗放型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制約了許多科技創新成果的推廣與應用:農業企業發育程度較低,生產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高科技成果難以大規模推向市場,缺乏大量具備投資價值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②目前世界農業發展的大趨勢是集團化、跨國化,小型農業企業的生存空間備受擠壓。
農業投資特點所特有的風險。農業投資周期長、獲益空間有限、科技成果轉化難度大以及政府并沒有提供系統完善的制度來保障農業投資等都直接或間接給創投機構帶來了風險,影響到投資機構的投資積極性。
綜上所述,中國的農業產業龐大而繁雜,包含非常多的細分領域,但是其產業鏈、價值鏈清晰分明,在產業升級的變革和資金的供求碰撞中蘊育著眾多的價值提升機會,在政策、技術、資金多重推動下,走向現代化的傳統農業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者單位:清科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