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園區作為推動科技發展、實現科技產業化的主要實驗田,在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其承擔的歷史使命來看,在突出“科技”特色方面仍顯不足,科技園區需要真正歸位于科技本色。
從簡單的城市開發歸位于純正的科技園區建設
從宏觀層面和歷史趨勢分析,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轉型時期,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源,很多社會現象和經濟活動都可以從工業化和城市化方面找到緣由。科技園區也是如此,從實際情況來看,科技園區在建設的過程中無形中完成了一個地區在城市化過程中開發區建設或新城建設的歷史使命。
如作為中國高科技園區的發源地——中關村科技園區核心區域中關村西區,改造建設的初衷應為高科技企業總部的集聚區,但實際主要集聚的卻是中國中鋼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以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等傳統類企業。客觀而言,中關村西區已經成為一個標準的“總部基地”,只是這個總部基地是資本集聚的結果而非科技企業形成的洼地。
科技園區建設應該區別于新城建設,不是為建設一個城市的新城服務,而是為了完成一個產業的使命。科技園區應集中精力圍繞科技創新服務,專業化地服務于高科技企業。科技園區建設也應該有別于一般的開發區建設,如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一般開發區建設首要的目標是完成土地開發實現產值增長,而科技園區的首要目標是為了科技創新,依靠科技創新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最終實現產值高速、高效增長。
從普通型科技企業集聚歸位于自主創新型高科技企業主導
國內有學者把科技園區分為三類,一類是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形成的科技園,科研是開發的中心,高新技術企業處于從屬的地位;第二類是以技術開發為支柱,發展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為輔助,形成科研一生產的綜合體;第三類是利用高新技術,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形成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基地。筆者認為,科技園區上述的分類只是從縱向的流程上進行的簡單梳理,現實的科技園區都是上述三類的綜合體。由于科技園區面積有限、管理人員有限、企業空間有限,所以每個園區必須進行產業細分,集中精力和注意力發展某一類主導產業,引導其他各類資源圍繞這一主導產業的發展和擴張形成產業的合力。現實中正是由于科技園區細化定位不明確,大大降低高科技企業的認定標準,才導致我們把電腦組裝當成高科技,把繪畫設計當成高科技。科技園區建設應從帶有國家產業使命的定位出發,把園區企業研發的產品定位在值得國人自信的產品上,把產業做精做尖。
提高科技園區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重中之重。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對高新技術企業而言已經走到了盡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科技園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內容。國家對科技園區的評價指標體系也越來越突出對自主創新能力的考核,如,2003年高新技術開發區評價指標體系把“技術創新能力”這一考核項的比重從1999年的27%提高到了40%,并且特別強化了對科技產出的比例要求。
科技園區要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首先要注重原創型技術研發,考慮到我國大部分技術成果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的現實情況,國家有必要進一步鼓勵技術骨干型教師到科技園區創業并給予或保留相應的各項保障,從而不斷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成果產業化、市場化。同時,科技園區要積極發展各類信息類社會中介組織,搭建連接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園區的有效渠道,促進科技成果不斷轉化為現實產業。另外,園區管理部門對重點大型高科技企業或有潛力高科技企業要給予特別扶持,甚至有必要采取大幅財政投入的方式,推動科技園區內企業實現自主創新。
從主要靠政策推動歸位于全面配套建設
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所得稅法已經變區域性優惠為產業性優惠,科技園區內科技類企業享受的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將變為一律減按15%稅率征收,這就使得原有科技園區這種劃定一片區域集中進行政策試驗,從而吸引外部資金、人才進入的特定模式逐步走向弱勢。因此,當前科技園區建設只有在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軟硬件環境建設等方面體現出相對優勢,才能繼續吸引高科技企業入駐。
美國學者張庭偉在分析美國高科技企業的分布特點后認為,高科技企業選址有10條原則:靠近大學和研究機構;優惠的地方政策;靠近投資機構;較低的啟動資金;尋求發展中的新區;基礎設施良好;服務設施便利;吸引專業人才;具有創新的城市氛圍;整體生活質量。科技園區畢竟不同于工業園區,園區工作人員對工作環境和地理區位的要求會相對較高,因此在園區規劃建設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
把科技園區建設與當地城市建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并爭取園區建設成為當地最具吸引力的就業居住場所,這既是園區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因勢利導的必然選擇。這樣,科技園區才能“走出孤島”,體現出更強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同時為當地城市化建設提供技術靈魂的支撐。